暮春三月(當然,是國曆),太陽花運動盛開以來,近來公民運動風起雲湧,多少原本對政治疏離冷漠的人被點燃了熱血,是民主運動史上繼野百合後又盛放的一蕊花朵,然而佔領立法院的馬拉松運動過程中,也引發對學生運動的一些質疑,如學運決策過程黑箱不公開、過度神聖化領袖、潑漆是否暴力不理性、運動過後垃圾不落地是否被馴化而不自知……這些來自抗爭陣營內部的論辯,或可謂抗爭的倫理學,遠遠超越執政黨惡意卻低層次的抹黑或分化。在網路這片資本主義暫時還未全面滲透,政府仍近乎束手無策的園地,反省並不再是事後諸葛,炮口不再鄉愿的總是對外。從此一角度回顧,或說「反閱讀」朱天心二十多年前發表的〈佛滅〉,或許可以有新的當代的意義產生。當年〈佛滅〉引起文化圈紛紛擾擾,主要是小說中投身環保運動的男女主角被人目為意有所指,甚且被視為「復仇」之作,然而這些風風雨雨大可隨人說道,回到文學,回到文學本身能不斷生發的意義,如今可以有不同的閱讀角度。

  小說設定在臺灣解嚴後,反對運動風起雲湧的世紀末,當中明確提到的就有推廣單車、拯救雛妓、反核(那時是白化珊瑚的核三)、保護森林、退報、批判跨國企業……等運動,透過男主角的眼睛與心思,反對運動的疲態與病態全被披露出來。他暗罵中產階級趨於保守,學生耽於逸樂,然而運動者本身也不再是想像中的純潔神聖,甚至自欺欺人的跟自己的主張自相矛盾,參與退報可以是因為單純看不完,或因玩股票也就順道改訂《財星日報》;林育正批判學運分子有「工具化」傾向,自己卻「無非是快要對做了幾年的記者生涯感到厭倦嘔吐,想重新回到一個不須考慮任何現狀、因此不用負任何責任的痛快有利的批判者的身分」(這種暗諷「職業學生」的論調真是似曾相識);藉由長谷川先生這個棄車代步的反核運動者,更大大諷刺了包括男主角在內的環運人士:「完全不解此地做環保的人都與常人無異的人手一車,也不解為何龍蝦或紅新娘的命與伯勞灰面鷲的有何不同……」即使是有反省意識的主角,不也買了汽車,可以用投資情勢看待選舉嗎?這令人想到〈佛滅〉二十多年後的去年(2013),反核運動得到大眾注意,「我是人,我反核」成為很潮的口號時,朱天心即使反核,偏偏跳出來指責那些「不當真、只出一張嘴呼口號、沒有內容、瞎起鬨趕時髦的人一起」的反核者:「我在意的是運動者的生活實踐,那不是資格(道德),而是誠意(有效性),你才有動能說服自己和別人,也才能深化已被喚起的人,而不止停留在要人表態。」(〈青年為什麼神聖?〉,《聯合副刊》2013年3月29日)

  最惹爭議,也顯得最突出的,莫過於男主角(似乎刻意的不賦予姓名)與情人宋延雲對性愛的念茲在茲。由於沒結婚,宋延雲大可在他之外「不無小補的談幾個小戀愛」──當然,除了心靈離不開身體上的「交流」。我們總以為社會運動是無欲則剛,〈佛滅〉滅佛之後,實則展現了慾望橫流的浮世繪,不管是當神的渴望、金錢的渴望,還是肉體的滿足。這似乎暗示了,汲汲營營的參與反對運動,正如男主角反而從宋延雲的放浪得到力量般,是在原欲而非道德的驅使下向前的。小說的最後,男主角「射精似的吐出話:『我存在,因為我反對。』」全場快樂滿足地喊笑,「如同阿雲獲得高潮之時」。當抗爭運動成為交歡派對,其神聖性早已被拆台抹盡。當然,朱天心並未直接諷刺宋延雲的「人際關係」,然而處在其他學運份子表裡不一的情節中,似乎也不怎麼道德。

  記得前些日子,有記者撰文描寫學運場合中男女相約性愛的香豔情事,半報導半小說的形式,雖然引來一些公民運動人士痛罵這是醜化學運,卻也讓另一些人高調回應,你情我願,有何不可?公民運動難道就要「無性」嗎?從這個思考「反閱讀」這篇小說,要說朱天心仇視反對運動,或許是過度詮釋,卻也明顯看出她對反對運動抱有極高的道德標準。二十年前與現在的朱天心,唯一認可的似乎是像小說中馮生那樣的人物,為了減少廢氣排放堅持騎單車,甚至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反對運動的光怪亂象自是事實,這些條件嚴以律己也是應當,對反對運動而言更是必要的自省,但若真要成為完人才有資格發出批判,這世界上大概也不會有多少反抗的聲音。更何況,那些道德框架又真是放諸四海皆準嗎?每條清規都重要到要首先過關才能發聲嗎?即使並不在朱天心的預料之中,這種想法若擴而充之,卻往往與當權者若合一契。當你把反對運動冠上「野百合」、「太陽花」等美麗潔淨的詞語時,自然不能容忍它有一絲不純粹的汙點。只要有心尋縫,芝麻大的黑點都足以毀掉一張白紙。

  有太陽花運動,就出現了「大腸花論壇」。這個諧音顯然是諷刺「太陽花」作為一個無邪符號的虛偽,這些庶民性強的全民開講論壇,由於連飆髒話而惹來爭議,卻也有力的戳破了嚴肅的假面。之所以對「佛滅」訕笑、感嘆、憤怒,是因為相信有一光明佛尊的存在。如今,我們大多承認,每個人都只是凡人,只不過某些人對某些事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如今,我們也不應該再奢想有什麼完美無瑕的人,完美無瑕的運動組成。站在制高點指手畫腳,遙想一純粹之神的存在,往往不知不覺間,是在造自己的神。以上的看法很多超過了〈佛滅〉文本意義的範圍,但在律己與論人之間,〈佛滅〉的確引發了我許多相關的思考,也值得如今參與眾多反對運動的人們一起面對。

  (201405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十分秋悟 的頭像
    十分秋悟

    留得枯荷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