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寒假寫的,放到後來完全忘了有這回事……
●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雖然以眾所皆知的魔幻寫實大師馬奎斯的話揭開序幕,抱著觀賞極盡華麗的魔幻戲法的念頭看下去,卻如同貫穿全書的那位魔術師所變的魔術一般,不是巨幅的神話,而是會讓人產生點興趣,又平易親人的特別傳聞。它沒有大型排場,甚至路過的人稍不注意,就會逕自走著自己的路,然而停下來,仔細俯首觀看,會發現那一隻沒有絲線控制的小黑紙人,無視觀眾存在與否,正活潑的舞動不止。
本書映現記憶,不以精工書寫再現細節,文字反而刻意樸實無華,一如故事初從口出的純淨模樣,呈現的似乎是「我」與此一時空的連結,而且此一連結仍不停生長、蔓衍、無有本源與終點。中華商場的形式早已消失,九篇小說中僅有最後一篇提及它的消逝,卻又補以中華商場的逼真模型,氣味與聲音彷彿都仍生長著。魔幻和寫實看似矛盾,迷魅的光影反倒折射出時空實在之一瞬,猶如魔術師展示的那生死之間的魔幻時刻,所謂過去,不再是直線上落在現在之後的某一點,它不時閃現星芒,宣稱它始終共在。
● 《百年孤寂》
什麼樣的作品夠格稱作「經典作品」呢?當代所評定的經典,總有不小部分到後世便默默無聞,在資訊爆炸的近現代我想更是如此。經典作品需要經過一代代不同的審美標準的重重考驗,需要有廣遠且深植的傳播影響,那不是當一部作品落下不久就能給得起的。《百年孤寂》誕生至今,雖然也有三十年了,似乎也被公認為經典。就臺灣而言,不那麼懂文學的人也該聽說過這本書的名號(王菲尚且有首〈百年孤寂〉),這本書的翻譯更可說是帶進西語文學翻譯的先鋒,更別說八零年代以降,有多少作家或甘願承認、或無奈否認受過他魔幻寫實手法的沾溉。
然而在這裡,我並沒想分析他的技巧、象徵、手法等眾所公認的傑出來錦上添花他的經典,我只想說的是:這橫跨六代的故事在馬奎斯筆下,實在太動人了。
即使對拉丁美洲的殖民歷史和當地的風土民情不那麼了解,書裡那些人物豐沛的生命力仍十分動人,讓我難以忘懷。邦迪亞家的每個成員幾乎都盡其所能想追求什麼,到最後卻總是成空,努力總是無謂,所謂孤寂,已不再是個人的寂寞,而是這裡的人對抗命運、迷戀慾望的最終失落。
死亡與遺忘,我以為是這部書最重要的主題。馬康多從原本沒有一人死亡的淨土,自代表純淨智慧的吉普賽人麥魁迪死去後,便陷入一連串的混亂,現代化與殖民統治更徹底將這片桃花源摧殘殆盡。崇高不再被記憶,美德只是門面。一場連下數十日的大雨,使邦迪亞家從腐敗的繁榮高峰瞬間摔下,不復爬起,馬康多漸漸成為一座螞蟻盤據的荒城。結局裡,馬康多與邦迪亞家最後一名子孫一同被颶風捲襲消亡,多麼令人震撼。馬康多不過是個隱喻,但這隱喻比起被殖民政府遮蔽、改造後的「課本歷史」,又是多麼的真實。
這樣幾乎可以媲美史詩的巨作,即使不作任何論述,仍然能毫不遲疑的認為,它經得起時代的洗刷、地域的消磨,依舊毫不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