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華麗的喪服》 土屋隆夫

  就解謎性而言沒有非常高,雖然號稱是獨特的雙線結構,其實一般人不用看到一半都可看出綁架犯是誰,但作者靠著人物心理就能抓住讀者的目光。女主角愛上綁架犯,看起來就是斯德哥爾摩症的例子,不過作者為此加添女主角的鄉村背景,以及她完全不適任的老公,便不會顯得短短幾天愛上一個綁架犯太過突兀。查查網路上的評論,有不少人覺得土屋又大男人主義作祟,對女性描寫不真實云云(顯然都是女生),雖然以一個男生身分實在沒什麼資格置喙,畢竟現代的女生不能完全否認有書中這樣的女生存在吧?而這樣「沒女性自覺」的人難道是種罪嗎?我覺得到是可以好好想想。

  解釋動機時,作者也揭露了日本醫院利用法律,枉顧精神病患的可怕情形,雖然篇幅不長,也足以令人深感醜陋,不知現在日本是否有做相應的改革呢?
 
19.《美人捲珠簾》 林佛兒

  號稱台灣推理界的開山之作,在圖書館新書區看到就連忙借回。

  一開始閱讀的時候還頗感驚喜,因為我看了幾本台灣推理小說,都覺得詭計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輸給歐美或日本,可是文筆與「小說」本身就沒有相應的高度,或許因為林佛兒本身亦從事純文學創作的關係,故描情狀物較為細膩,尤其是寫到韓國的風土民情,堪稱生動,這當然也跟作者實地考察數次有關。書的標題也取得好,這裡的美人一開始指的似乎是朴仁淑,卻也可以指兇手,「美人」代表的色欲更是各個殺人動機的緣頭。

  跟現在的台灣推理小說相反,這本小說的推理部分真的是令人不敢恭維。台灣一案兇手太容易發覺(如果是外人犯案,怎可能還能安穩的睡著?),韓國一案的兇手居然是後五十頁才出現的人,而且小說裡幾乎沒有線索給讀者,即使是社會推理也不該如此草率。即使是小說部分,其實也不是沒缺點:我最喜歡的部分當然還是韓國朴仁淑那一線,但篇幅雖長,和推理主軸似乎沒有太大關聯;宋組長從一個任意刑求犯人,還會貪圖美色的惡劣警員,在結尾搖身一變成為設局讓犯人招供的智者,缺乏轉折;不必要的心理、細節描述太多,也拖慢了小說節奏。

20.《回來》 崎雲

  翻開作者介紹,一九八八年生,那豈不是現在才二十二歲?

  從內容來看,不意外,可是從詩藝成熟度來看,實在非常可怕。我暫時想不出,有哪位名家在這麼年輕就出了詩集(甚至有十六歲的作品!),而且文學價值恐怕還不輸給紀念或歷史價值。

  同樣意外的是,如今我們這一代竟還是有人如此耽溺於古典,甚至是佛學,而且大多時候都能恰到好處的與現代的事物融合,不覺陳腐,反倒增加抒情的深厚程度,在他為數不少的好作品中,其運使素材的能力,顯然高過在他那年紀附近時,同樣善於此道的楊佳嫻,情感濃度甚至我覺得不遜於一些前輩。雖然作者有不同於常人的家庭背景,故如此年紀就醞釀出濃濃悲感的執著,但本身的才氣一定也十分關鍵吧?

  或許也是因為「成名要趁早」,雖有許多佳作如〈回來〉、〈記得所有記得又或者忘記〉、〈無漏〉、〈夜航〉、〈你知道〉、〈For sheep〉、〈八方書〉等,但某些作品跟它們一比就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由於是架構的不合或語言的鬆散這類不小的問題,在他十分美麗的語言中更突顯,或許選詩可以再慎重一些,還有就是題材內容的雷同,更需要技法與口吻的多變方不讓讀者厭倦,作者的深度是有了,但廣度有再努力的空間。當然以上都是求全之苛責,其實一本詩集二三十首詩,只要能有兩三首我能印象深刻的,對我而言就不愧為一本好詩集了。

  硬要從中選一首詩十分困難,姑且依主觀感情選擇吧:

〈你知道〉

你知道我是愛你的,關係大概例如
魚缸與魚那般,你知道
風吹來染著腮紅的底蘊
那是愛情的表徵,於是
我知道我是愛著你的

你知道那些
詩句的琢磨與靈感的來源,以及
夜半的貓叫與啼哭
你知道那些愛著你的
都是我所愛的

譬如我們攜手行走的道路
那些靜待我們去填補的坑洞
譬如我們為彼此書寫的字句
那些蜿蜒抖顫的筆法,譬如
我以為我是愛你的,而你以為
會這麼天荒地老的愛著

於是我相信你知道
我是這麼愛著你的,我是這麼
陷溺在高角的跟鞋與
不知名的清淡香水裏愛著你就像你不知道
我暗地蒐集春天的落櫻只為你
愛著我那般的愛著
我知道你以為的那些時光

愛著你。所以披掛夜的眼睛
在你懼怕一切未知時看護你,愛著你
所以無法告訴你我可以恆常陪你
無法恆常在面對你時
搖首微笑的告別你

於是至此你才可能知道
我曾經是如此
我所以為的愛著你,你所以為的
養一缸魚或者一些夢
便可以互相感通的愛著什麼
愛著你



21.《他的國》 韓寒

  一年前(宿營期間)看過韓寒的名作《長安亂》,薄薄一冊,卻幾乎要將武俠全盤顛覆。少林寺不再少林,高手對峙卻落得意外死亡,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一場大亂毆,最後誰也不知是為什麼發生的……甚至,作者連小說都要顛覆,結局就在主角的愛人身亡,得知他要報仇的對象後,莫名其妙的結束了。

  我回憶那時閱讀的感受,除了為其肆無忌憚的惡搞而失笑外,總覺得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現在馬後砲的想想,《長安亂》已突顯出他面對人生中的種種矛盾所作的深刻思考,但這時的他只是能隱約把捉,但未必能梳理得很明瞭,是故讀起來也總覺有些積鬱,因為我們同樣找不出答案。作者看似不負責任的宣稱,因為不知道怎麼接下去,於是結局就這樣了,實則他的心裡我想也是打了死結。

  《他的國》中的主角左小龍,其個性跟《長安亂》的主角沒什麼兩樣,作品對人世間的矛盾、政治的荒唐都有引人發笑的諷刺,這在齊神的網誌寫得非常詳盡(http://www.wretch.cc/blog/r316/15355826),故小的不再多言。我心心念念的,反倒是這句話:

  「他的國,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

  多麼哀傷的一句話啊!

  左小龍比起同村的人,似乎多了一點反抗的力量,即使他也不是那麼清楚,讓他憤怒讓他感到無力的,究竟是互相吹捧、不顧民生的官員,還是愚昧無知的人民,抑或是這個世界本身。他想跟什麼對抗,他想超越什麼,可是他連那個「什麼」都不甚明瞭。其實他並沒有比一般人高出多少,他不是英雄,他是不甘為凡的凡人,所以當他想要抗議、得到什麼時,機車就爆缸了,就被警察扣車了,甚至只是在樓頂看看風景,也被誤認為要跳樓,本以為能當主角,卻成了被群眾操弄的戲子(此段情節頗似黃春明的〈兩個油漆匠〉)……他什麼也無法控制,連自己真正的愛情在哪,都未必清楚。或許,這也是作者在中國大陸那般金玉其外卻敗絮其中,又無法暢所欲言的情況下,自己心聲的真實闡發吧?於是這篇小說諷刺味沒那麼尖銳了,甚至不將批判擺在第一位,取而代之的是徬徨與悵惘。

  作者或許是心軟筆下角色也不忍自己,當全亭林鎮的人幾乎都因為吃了有毒的溪水養出的放大版動物而失明時(不正是茫/盲然的隱喻?),當身邊的人都一個個出走時,他也選擇出走,騎著摩托車要找尋他的新方向。儘管濃霧瀰漫,「總有光芒將你引導到清澈的地方」,小說最後的螢火蟲我覺得好美,因而龍貓和泥巴好像也不是那麼遙遠了。

  儘管那光芒時閃時滅,但依舊存在。

  
22.《沈從文自傳》 沈從文

  聯合出的,收錄了算是長篇散文的〈從文自傳〉,以及名列百大小說的〈邊城〉。

  不擬認真的評述,隨便說說一些感想。

  〈從文自傳〉的筆風與他的小說相同,清淡似水,看似平平無奇,真正嘗了才知道它的甘冽。這自傳就真的是自傳,寫他在湘西一帶的成長歷程和所見所聞,那些清麗的山水、淳樸的民情、愛恨分明的人們,以及漢苗、官民的劇烈衝突等等,這些「自然的大書」的內容,被他彷彿話家常似的一一道出,口吻十分青春,或許跟他不受正規教育長大有關吧?如楊佳嫻所說,在現在的我們看來,作者帶給我們看的幾乎是一個新的地方,雖感到奇異卻不減其真實。

  除了空泛的形容詞外,我很難說他文筆好在哪裡,姑且引一段我很有印象的文字:

  另外一件是個商會會長年紀極輕的女兒,得病死去埋葬後,當夜便被本街一個賣豆腐的年輕男子,從墳墓裡挖出,背到山洞中去睡了三天,方又送回墳墓去。到後來這事為人發覺時,這打豆腐的男子,便押解過我們衙門來,隨即就地正法了。臨刑稍前一時,他頭腦還清清楚楚,毫不胡塗,也不嚷喫嚷喝,也不亂罵,只沉默的注意到自己一隻受傷的腳踝。我問他:「腳被誰打傷的?」他把頭搖搖,彷彿記起一件極可笑的事情,微笑了一會,輕輕的說:「那天落雨,我送她回去,我也差點兒滾到棺材裡去了。」我又問他:「為什麼你做這件事?」他依然微笑,向我望了一眼,好像當我是個小孩子,不會明白什麼是愛的神氣,不理會我,但過了一會,又自言自語的輕輕說:「美得很,美得很。」另一個兵士就說:「瘋子,要殺你了,你怕不怕?」他就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你怕死嗎?」那兵士被反問後有點害羞了,就大聲恐嚇他說:「瘋狗肏的,你不怕死嗎?等一會兒就要殺你這癲子的頭!」那男子於是又柔弱的笑笑,便不作聲了。那微笑好像在說:「不知道誰是癲子。」

  〈邊城〉我就更不敢置一詞了,想必一定有許多評論家已翻來覆去的探討這篇中篇小說的種種。第一次看時是在高中,倒沒說有多深刻的感覺,此次重讀似乎比較知道好處在哪了,比如說老船夫的死,很早的時候就不斷的有在鋪墊了,儘管這絕對是悲傷的,卻也是翠翠真正成長、離開原本的家庭到另一個家庭的重要關口,就像小說結尾時那白塔倒了,新的白塔終究還是會重建起來。

  目前我看到聽說的評論,都覺得沈從文極力歌頌湘西淳樸的民情與人性的光明面,像〈邊城〉裡就根本找不到一個壞人,甚至曾聽有人說哪有兄弟會為了情分而互讓喜歡的人的(當然就情節上看來也不是這樣),這似乎會給人一種印象:沈從文傾力描寫的都是想像的美好。這種觀點不能說錯(以從前共產黨的文藝政策檢視更是如此),但未必公平。以這篇小說來講,也就由於沈從文將這小鎮九成九的人事物都描寫得如此美好,後頭的誤會才更讓人感到惆悵。我們找不到一個負面人物可以歸罪,更說不出書中是誰該負責,我覺得那悲傷才是真正深厚的,可見沈從文對人性不能說不具有洞見。
  
  沒有一個世界是真正完全的,即使是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亦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十分秋悟 的頭像
    十分秋悟

    留得枯荷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