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格轉移殺人》 西澤保彥

  如果我們的人格能移轉到他人的身體,他人的人格也能移轉到我們的身體,那會怎樣?

  充滿奇思幻想,又滿輕鬆怡人的科幻推理小說。整本書的設定十分簡單:人格轉移會依照順時針順序不定時的流轉在參與者的身體內,中間如有人死亡則跳過,直到剩下一人為止。這裡的人格不只個性,包括整個人出生以來的記憶,甚至包括講話的口音,作者刻意安排被捲入的人物當中有會說美語的日本人、英語不好的阿拉伯人、歐洲人等等,四面八方都有,即是要呈現此點。由於設定簡單,所以要推理出真正的兇手(人格)並不困難,雖是科幻推理,其實也挺本格的。

  儘管過程中死了不少人,但作者無意放大當中呈現的人性陰暗面,反倒以輕鬆的筆調呈現在這樣荒謬的處境中,那珍貴的人性美好。儘管書中人物包括作者本身,既沒辦法,也不可能解釋連實體與否都未知的人格,如何可能超越距離的交換,或是怎可能有力量能催眠身體相信自己身上所處的是什麼人格,然而作者不把重點擺在這堆迷糊帳,而是給予這台人格轉移機器一個很溫暖的詮釋,我想女性主義者應該會強力要求,男人都要進去體驗一番吧?

14.《斜屋犯罪》 島田莊司

  在推理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因為他開啟了「怪奇建築」這一路數。在北海邊比薩斜塔般的斜屋,實在怪奇得難以想像,不過靠附圖也不至於無法體會。非常純粹的本格,自然當中的謎團是最重要的,而島田在此給我們的果然是十分華麗,華麗到令人懷疑有沒有實現的可能,更不用說要我們解謎了。儘管殺人動機說實在的不是很完善,但在閱讀快感上仍是很不錯的。每一章引的詩句或文字雖然通常和內文沒重大關聯,不失為美好的妝點。

15.《城堡》 弗朗茨.卡夫卡

  看了挺久的,深覺這位總寫些充滿沉重夢魘氣息的小說家,不僅能被發掘,還進而成為大師級人物,雖然其實力無可疑議,實在也需要點運氣。

  借回來才發現又是個斷尾的小說。一部斷尾的小說居然是一個作家最重要的作品,想來大概也就只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差可比擬。

  或許是翻譯較時報出的《美國》要通順很多,即使卡夫卡好用很黏纏的對白,而且段落可以連續好幾頁,讀起來還不至於厭煩,這也從形式上表現出主角K(作者原名Franz Kafka)欲入城堡而處處受挫的情況。整部(其實可能連半部都不到)小說最引人討論的,當然是這個似乎擁有極高地位的城堡到底是代表了什麼,導讀說是象徵著理性化的社會,想來想去似乎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答案了。試問當代有哪個權威能像這台理性機器,推動社會,掌握社會,人們幾乎都服膺它而難以自拔呢?

  K對城堡的態度很曖昧,即使他不像山腳村民般對城堡的辦事員都格外畏服,甚至還常常有挑釁的舉動,但他對城堡的神聖性似乎並不作直接的推翻,他要的只是對話與了解,全書雖然加上遺稿,情節只進展到他「疑似」被弗麗達拋棄,可能要轉而透過奧爾珈、佩披等人接觸城堡,故他得到的資訊仍然很少,然而他一開始造訪此地時,已發覺城堡的外觀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後來他已從村長的口中聽得,城堡雖然號稱辦事完美,然而文件在層層繁瑣的上下溝通中時有錯誤,只是沒有人會特別提出,因為沒人相信城堡會出錯,然而他仍執意與之溝通,卻始終進不了門徑。根據卡夫卡跟他不守信用的朋友兼編者透漏的結局,當K被城堡准許再村中居住與工作時,他已因不懈的鬥爭而精疲力竭的死去,這豈不是非常荒謬與悲哀嗎?然而,即使K在現實上的鬥爭失敗了,我卻認為他已成功的解構了城堡的崇高,森嚴的等級,嚴密的官僚機構,即使仍十分可怕,至少這隻巨獸的真面目已被我們看見,如此,就有將其降服的機會。

16.《完整的寓言》 楊牧

  一開始讀時有些失望,因為少有令我驚豔的詩句與印象深刻的詩篇,然而細讀之下,雖然還是沒多多少驚豔與印象,然而山水草蟲與人文意象的交會下,自有一種從容徐緩的感覺流過全身,或許,詩不一定都是要讓人記住的,茶能潤澤一陣,也是佳茗。似乎作者有意在此集中多嘗試比較白話的語言,得力於古典的訓練而少有鬆散之病。〈喇嘛轉世〉就幾乎是純粹白話了,與其說詩不如說是聖歌,未必耐讀卻宜朗誦。有一些悼念六四和陳文成事件的詩作,含蓄中仍飽含力量,可見詩人遇見「公理與正義的問題」時,仍是涉世頗深的。

  〈午後的公園〉寫在公園看兒子溜滑梯的情景,也挺可愛的,不過我還是選作者稱「夢中得句補成」,有些神秘感的〈草原告別〉:

「為追逐一名窮寇
我倉卒選擇了座騎……」
從蘆花蕩外
繞道渡河,日頭剛剛
傾斜向西,雲淡如紙
大地沉鬱濁重沒有風
我於是策馬到了高處
忍不住回首眺望:那
告別的草原罩在夏日的
灰影裡,在強光底下
閃爍如螢火寂寥的
廢墟,經過多次
血腥廝殺之後,靜--
但那些莫非就是花?
金黃的雛菊,小苜蓿
點點似殘雪,還有
石南的細蕊在太陽下
燃燒,那些是我曾經踐踏
走過的,是露宿夜的枕藉
時常喧鬧地挽留,以草子
緣附,或在凌晨的燠熱
以攀近耳際窸窣的唼喋(編註)
不知道說了些甚麼?這時
自河此岸遙遙張望
彷彿所有虛實都不曾發生
一隻蒼鶻從左邊飛來
在我昨夜篝火的灰燼上
盤旋,隨即向右前方趕去
在凝固的野地上空
鑿了一條細長,紊亂的
破綻。有風微微
自彼岸吹來,蘆花動搖
水紋漣漪長流,讓我
隱約看見最遠一脈
錯落三四於有無間的
莫不是那些早已經
遺忘了的村莊,一些
栽植了黃杏的逆旅?
曾經消滅在風沙
在煙霧,連同邂逅的
柔情都像時間陰暗處
倒退,向記憶背面腐朽
只剩下參差消長的杏花
偶然也可能在我肝膽浮現
沉沒,激起一點苦澀
如春茶冷卻,為了雨……
蒼鶻逸入遠方的破綻
天空雝然縫合,大地
鬱濁無風,蘆淨
水平,我下山
向一座險惡林子挺進


編註
唼喋:ㄕㄚˋ ㄓㄚˊ。狀聲詞。形容水鳥或魚類吃食的聲音。〈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喋菁藻,咀嚼菱藕。」亦作「啑喋」。

17.《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

  什麼樣的作品能成為經典呢?我可以提出很多個前人早已論及的標準,聽來也很有說服力,可是始終避免不了經典化這回事始終不會在當代完成,理由都只是後設的。

  可是在此我仍必須說,讀完這本書以後,我就斷定這部小說一定是這個時代能流傳到以後的經典之一。儘管毫無理由可言,頂多是充分表示了,我有多喜愛這本書。

  以書話的短小篇幅要來品評這本書實在非常勉強,起碼也要一篇獨立且幾千字的文章才能勉強辦到,但顯然我是沒那樣的時間與精力,何況如果真的寫了,也不會比前人的論述要來得博大精深,不過還是允許我淺淺介紹一番,也是為我的第一次閱讀作筆記。

  其實我之所以會認定這本小說很可能是部經典,是因為它達到了上面所提的後設理由中很重要的一點:雅俗共賞。這本小說應當算是哲理小說,輕與重的二元命題不論在架構、情節還是人物個性都顯而易見,然而它卻是以捷克布拉格之春以後的政治社會情勢為背景,作者又是親身經歷,這就有了深厚的現實性與歷史性,另一方面,它情節的主幹卻是愛情與肉慾的辯證,一本小說竟能容納如此多面向而渾然無跡,更難得的是不顯得艱澀,反而藉由情感與氛圍鋪陳的成功,使一般讀者也能投入哲學性的思考,怪不得能十分受歡迎,而又引人深思。

  或許是跟作者有受過音樂薰陶有關,看目錄的章節安排就知道十分的對稱,全書主要就是透過政治、愛情、靈肉等面向的輕與重間的反覆交鋒來推動。托馬斯原本周旋女人肉體不可自拔,為了忠誠的特麗莎,他願意拋棄自由回到被俄國控制的捷克,甚且失去工作;特麗莎擺脫母親不斷灌輸的靈魂之輕,又曾因為了減少痛苦而試著讓肉體墮落,最終還是沒辦法擺脫而回到對靈魂忠誠;弗蘭茨因薩賓娜的引導,終於選擇離開自己不喜歡的妻女,得到自由的生活,薩賓娜則選擇不斷的背叛已有的,在輕與重之間不斷流浪;共產主義者與反動份子各自高懸理想之重,然而追求的實則都是一種「媚俗」……輕與重不再如真正的重量可以靠天秤衡量,而是像不停的鐘擺般不斷變動,當道德與邪惡、愛與厭等等以往視為終極的價值,居然是可以顛倒的,人類該如何自處?小說的角色在這兩者間不可自拔,以為背叛了什麼,卻覺得得到的輕無法忍受,然而「非如此不可」的聲音卻會逼著他們不斷追尋。作者在小說行進當中常常跳出來說話,顯然他也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他只是透過小說拋出種種人生的弔詭,引領著讀者跟他一起思考,可能根本沒有答案可言,但我們已得到機會逼視這些真相。

  或許作者以為少了選擇就不再需要衡量,因而在最後一章〈卡列寧的微笑〉中,即使卡列寧最後過世了,仍充滿了田園詩寧靜的情調,然而當不再需要種種的辯證時,死亡也就來臨了,顯然結尾的時間點和前面早已提及的托馬斯與特麗莎的意外之死,應該是十分接近的。似乎當人有能力作出廣大的思考時,也意味著不得不面對生命不能解除之沉重。

  很多句子我都覺得好美、好精準,想畫線珍藏起來,可惜書不是我的。以下姑且列舉一些:

  「托馬斯對這近乎陌生的女孩產生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愛。彷彿有人把一個孩子放進塗覆了樹脂的籃子裡,順著河水漂流,而他在床榻水岸收留了她。」

  「這正是為何生命總像一張草圖。可甚至『草圖』這字眼也不夠確切,因為草圖總是某個東西的初樣,是一幅畫的預備工作,然而我們生命的這張草圖卻不是任何東西的草圖,不是任何一幅畫的初樣。」

  「托馬斯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所有人都對他微笑,所有人都希望他寫聲明書,收回那篇文章會讓所有人都高興!有些人開心是因為懦弱的人數擴增,可以讓他們自己的行為變得普遍,可以讓他們恢復失去的名譽。有些人則習於視自己的名譽為特權而不願放棄,這些人對懦弱的人也有一種秘密的喜愛,如果沒有懦弱的人,他們的勇氣就只是一種平凡無用的努力,沒有人會欽佩他們。」→親身經歷啊!

  「因此,對於存在的全盤認同的美學理想是一個否認大便的世界,是一個人人假裝大便並不存在的世界。這種美學的理想叫做媚俗(kitsc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十分秋悟 的頭像
    十分秋悟

    留得枯荷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