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你們背上偷偷貼了這三張便條紙,隨即遁逃不發一語。請原諒我的膽怯,因為我自知比起真正了解你們的人,我根本不算什麼,只是這些人很少在「這裡」罷了。
可是,在我的視界裡,真正的你們身上,太荒蕪了,我不能容許那麼少人記憶你們,或說,他們自以為標上註記紙條,卻不知其實貼錯了對象。所以請容許我用這樣的形式,鬼祟的與你們對話吧?要自以為的寫字、上色,我只容許自己做。
這樣一來,或許我與你們,會變成更實在的「我們」。
● 風
聽說你來自一處多風的地方。
看網路影片,你的母校中午鐘一響,每個教室瞬間學生蜂湧而出,奔跑到校門口搶購便當。小小鏡頭裡塞滿了淺咖啡色的制服身影。有人問過你有沒有在裡面,忘了你回答的是有還是沒有。來到台北,來到這座看似幽靜,其實仍隱約繫著都市脈動的山城,還有這樣祭典似的集體行軍讓你加入嗎?
我所知道的是,你還是像風一樣,穿梭在「那裡」的各個角落,帶著冷漠的面具,找不到想要吹往的方向。你是有港口沒錯。在「那些地方」,你可以盡情揮汗叫喊,但為什麼不是這裡?或者這樣問:為什麼這裡不能是?我無從回答,而你似乎還在尋找一個答案。從你以為我不會看的網誌裡,我聽得到你的惶恐與掙扎,但平常你只讓我們感到耳邊有風。是你不願說出口,或是你覺得我們不願傾聽?我還是無從解惑。
我曾觀察你的眼神,圓潤,真誠,但有時會罩上一層茫然,尤其在課堂上。你總是挑最角落去落腳,偶爾旁人會小聲的跟你聊些什麼,僅此而已。有時會想,如果多一些人了解你,是不是你眼裡的迷霧就會慢慢解開?或者你已覺得保持現狀就好?多希望你已找到一條可以踏實邁步的路。
● 晴
北回歸線以南,一年中應該大多是大太陽吧?
也因此,你和風、和雨都不太一樣。在「那裡」,你表情儒雅,會跟其實不太熟的人點頭打招呼,帶點淺笑。說你是大晴天未免言過其實,至少在「那裡」,儘管你經過時總能散發和煦的光,細心的人仍可以感覺到,有幾方看不見的雲牆,擋在你真實的心靈外面,只是它們不會降雨嚇退別人,只是平淡的沉默。
你不需要撤除防線,不管是在「這裡」,還是「那些地方」都一樣,只是,我總沒辦法阻止自己的好奇心踰牆一探。比如說,偶爾會在圖書館遇見你,我總會注意你夾著哪些書。我清楚記得,有一次在毫不相關的體育館,居然我們談到余華的《活著》。忘了你怎麼說這本書了,好像只是「很好看」、「很深入」之類的語詞,真是不著邊際,可是我很認真在聽,很認真在觀察你的神情,因為我看到多了一點光線從雲後洩漏出來,是具體的溫暖。有幾次去你的宿舍,書架上總會擺一兩本小說,我會問你對它們的感覺,聽來比較不一樣,比較有趣。你不會像我們這種傢伙一樣,鎮日高談學術與文學,看似信手的拋出一堆不凡的術語和耀目名字,卻不見得是自己相信的。薩伊德欣賞所謂「業餘者」的初衷和眼光(你看我又來了),或許你就屬於那一類?
之前你與別人合送一張專輯給我當生日禮物,一直惦記卻又總在那個日子遺忘,今年你生日,總算還你一本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你眼裡閃著光,收下了,風則不可置信的笑:「你送他這個他是會看喔?」彷彿發現了一個祕密,我暗自竊喜著。
● 雨
因為自己當家教有教地理,所以一直記得,你的故鄉迎東北季風,故多雨。
如果風是冷漠,你剛開始來到「這裡」,就簡直稱得上冷酷了吧!《文海》徵「紙」,我就想到一個你的比喻--砂紙。人前粗礪容易產生摩擦,但我相信這不是全部的你。過了一年,你換了個反差很大的環境,天空雖然還是陰陰的,至少笑容多了點,越發讓我的相信不淪為輕信。我想你會很感謝那方新土地帶來的滋潤,我也很開心,彷彿我們所做不到的,有人替我們補償。
有一段日子常常只有我們兩人,彼此講了比較多話,平常可不會有這樣自然的機緣呢!無意間,聽到你說很喜歡積木,家裡收藏很多親自一磚一瓦蓋的大型建築,我又偷偷記下來,想像你專注的揣摩積木該疊出什麼花樣,讓我對真正的你又有另一番圖像。
今年你生日,我偷偷寫了卡片(這篇出現好多這種形容,情報員似的),貼在你宿舍房門上(磁鐵不怎麼牢靠,但相較塞在門縫之後被當垃圾的高危險性,也只好相信它的磁力)。卡片雖然才十元,要知道很認真的寫又要壓抑文藝腔,於我是多難的事。很高興你收到了,看到你狀態與facebook的「謝謝」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因為我想,這兩個字你也不是很容易就會說出來。
我很畏懼打雷,所以三人當中,最不敢靠近的也是你,不過終究在反覆逡巡迂迴中,還是更靠近了一點點了吧?我不知道這樣能帶給你什麼,反而是我能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什麼--我跟你有時一樣,也挺口拙的。
後記:
預計投《文海》,但字數在資料的匱乏,以及經過極省練的寫作控制之下,還是小小超過,刪掉哪個部分我都沒辦法接受,那就只好這樣囉!(不負責任)
這篇人物誌寫得很困難,因為「私心假擬的書信」也總是有顧忌,可是如果不如此,我覺得寫不出在我眼裡真正的他們,儘管那也頂多只是冰山一角,也會是純粹的冰。同時,我也把這篇短文當散文來認真經營,感覺好久沒寫的樣子,所以推敲得有點費神。
刻意抹去現實,幾乎廢掉傳統的白描手法,主要還是不想讓表面上的形象掩蓋了我的「獨得之秘」,何況對他們面面俱到的描述也不是我做得來的,至少不是現在。另外,用「這裡」和「那裡」,除了文學上的寓意外(唔嗯大概有吧反正作者說了算),也是不想讓我在這篇表現的一些偏激片面太過尖銳。我的人物誌,當然對事主要歌頌美化點,相對的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取近乎批判的角度,但取其心可也。
可是,在我的視界裡,真正的你們身上,太荒蕪了,我不能容許那麼少人記憶你們,或說,他們自以為標上註記紙條,卻不知其實貼錯了對象。所以請容許我用這樣的形式,鬼祟的與你們對話吧?要自以為的寫字、上色,我只容許自己做。
這樣一來,或許我與你們,會變成更實在的「我們」。
● 風
聽說你來自一處多風的地方。
看網路影片,你的母校中午鐘一響,每個教室瞬間學生蜂湧而出,奔跑到校門口搶購便當。小小鏡頭裡塞滿了淺咖啡色的制服身影。有人問過你有沒有在裡面,忘了你回答的是有還是沒有。來到台北,來到這座看似幽靜,其實仍隱約繫著都市脈動的山城,還有這樣祭典似的集體行軍讓你加入嗎?
我所知道的是,你還是像風一樣,穿梭在「那裡」的各個角落,帶著冷漠的面具,找不到想要吹往的方向。你是有港口沒錯。在「那些地方」,你可以盡情揮汗叫喊,但為什麼不是這裡?或者這樣問:為什麼這裡不能是?我無從回答,而你似乎還在尋找一個答案。從你以為我不會看的網誌裡,我聽得到你的惶恐與掙扎,但平常你只讓我們感到耳邊有風。是你不願說出口,或是你覺得我們不願傾聽?我還是無從解惑。
我曾觀察你的眼神,圓潤,真誠,但有時會罩上一層茫然,尤其在課堂上。你總是挑最角落去落腳,偶爾旁人會小聲的跟你聊些什麼,僅此而已。有時會想,如果多一些人了解你,是不是你眼裡的迷霧就會慢慢解開?或者你已覺得保持現狀就好?多希望你已找到一條可以踏實邁步的路。
● 晴
北回歸線以南,一年中應該大多是大太陽吧?
也因此,你和風、和雨都不太一樣。在「那裡」,你表情儒雅,會跟其實不太熟的人點頭打招呼,帶點淺笑。說你是大晴天未免言過其實,至少在「那裡」,儘管你經過時總能散發和煦的光,細心的人仍可以感覺到,有幾方看不見的雲牆,擋在你真實的心靈外面,只是它們不會降雨嚇退別人,只是平淡的沉默。
你不需要撤除防線,不管是在「這裡」,還是「那些地方」都一樣,只是,我總沒辦法阻止自己的好奇心踰牆一探。比如說,偶爾會在圖書館遇見你,我總會注意你夾著哪些書。我清楚記得,有一次在毫不相關的體育館,居然我們談到余華的《活著》。忘了你怎麼說這本書了,好像只是「很好看」、「很深入」之類的語詞,真是不著邊際,可是我很認真在聽,很認真在觀察你的神情,因為我看到多了一點光線從雲後洩漏出來,是具體的溫暖。有幾次去你的宿舍,書架上總會擺一兩本小說,我會問你對它們的感覺,聽來比較不一樣,比較有趣。你不會像我們這種傢伙一樣,鎮日高談學術與文學,看似信手的拋出一堆不凡的術語和耀目名字,卻不見得是自己相信的。薩伊德欣賞所謂「業餘者」的初衷和眼光(你看我又來了),或許你就屬於那一類?
之前你與別人合送一張專輯給我當生日禮物,一直惦記卻又總在那個日子遺忘,今年你生日,總算還你一本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你眼裡閃著光,收下了,風則不可置信的笑:「你送他這個他是會看喔?」彷彿發現了一個祕密,我暗自竊喜著。
● 雨
因為自己當家教有教地理,所以一直記得,你的故鄉迎東北季風,故多雨。
如果風是冷漠,你剛開始來到「這裡」,就簡直稱得上冷酷了吧!《文海》徵「紙」,我就想到一個你的比喻--砂紙。人前粗礪容易產生摩擦,但我相信這不是全部的你。過了一年,你換了個反差很大的環境,天空雖然還是陰陰的,至少笑容多了點,越發讓我的相信不淪為輕信。我想你會很感謝那方新土地帶來的滋潤,我也很開心,彷彿我們所做不到的,有人替我們補償。
有一段日子常常只有我們兩人,彼此講了比較多話,平常可不會有這樣自然的機緣呢!無意間,聽到你說很喜歡積木,家裡收藏很多親自一磚一瓦蓋的大型建築,我又偷偷記下來,想像你專注的揣摩積木該疊出什麼花樣,讓我對真正的你又有另一番圖像。
今年你生日,我偷偷寫了卡片(這篇出現好多這種形容,情報員似的),貼在你宿舍房門上(磁鐵不怎麼牢靠,但相較塞在門縫之後被當垃圾的高危險性,也只好相信它的磁力)。卡片雖然才十元,要知道很認真的寫又要壓抑文藝腔,於我是多難的事。很高興你收到了,看到你狀態與facebook的「謝謝」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因為我想,這兩個字你也不是很容易就會說出來。
我很畏懼打雷,所以三人當中,最不敢靠近的也是你,不過終究在反覆逡巡迂迴中,還是更靠近了一點點了吧?我不知道這樣能帶給你什麼,反而是我能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什麼--我跟你有時一樣,也挺口拙的。
後記:
預計投《文海》,但字數在資料的匱乏,以及經過極省練的寫作控制之下,還是小小超過,刪掉哪個部分我都沒辦法接受,那就只好這樣囉!(不負責任)
這篇人物誌寫得很困難,因為「私心假擬的書信」也總是有顧忌,可是如果不如此,我覺得寫不出在我眼裡真正的他們,儘管那也頂多只是冰山一角,也會是純粹的冰。同時,我也把這篇短文當散文來認真經營,感覺好久沒寫的樣子,所以推敲得有點費神。
刻意抹去現實,幾乎廢掉傳統的白描手法,主要還是不想讓表面上的形象掩蓋了我的「獨得之秘」,何況對他們面面俱到的描述也不是我做得來的,至少不是現在。另外,用「這裡」和「那裡」,除了文學上的寓意外(唔嗯大概有吧反正作者說了算),也是不想讓我在這篇表現的一些偏激片面太過尖銳。我的人物誌,當然對事主要歌頌美化點,相對的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取近乎批判的角度,但取其心可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