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屋子
2008年10月打大中盃時,學長送我的八本書中,洪範出版的《魯迅小說集》應該是當時的我最熟悉的了,不過我卻直到期末考前沒多久才開始讀,當然,畢竟是要考試了,那時候更有極其驚悚、可怕、嚇人,令人恐慌、戰慄的中國文學史在前,我不敢看課外書,又很想放鬆自己,最後就挑了這本,理由是:哎呀!反正現文史有一題是要考魯迅,當然要對魯迅的小說有一番了解啦!於是在考前,我讀完了《徬徨》和大部分的《祝福》,最近才又把後面的《故事新編》給看完。
即使是重讀一次<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名篇,或許畢竟大學一年半沒白活吧,彷彿和它們是第一次接觸,深感名篇果然名不虛傳,其他篇也都是篇篇精采,引人入勝。大部分人較熟的《吶喊》、《徬徨》就不用多介紹了,《故事新編》更改編神話掌故,毫不顧忌的古今攙在一起惡搞kuso,有趣中不乏深意。
魯迅的文采沒有很好,但也就是他的簡練,可以很快速的將事件交代清楚,將人物刻畫分明,甚至能用這般直截的語言,將可怖的氣氛、人心的轉折都表達的一清二楚。更厲害的是,他可是生存在清末民初,白話文剛剛開始普遍的時代,五四時期的白話文常常要不是失之過白而冗贅,要不就是歐化過頭而不成中文,但魯迅幾乎沒有這個毛病,在少少的三本短篇小說集子當中,建立了他獨具風味的語言格調,即使是到今天,也還是有許多作家未必在語言上達到這樣的水平。另外,魯迅是第一個寫正統的白話小說的,但他的作品即使放到今天,我覺得仍然不輸給白先勇、張愛玲等小說名家,甚至以他寫的題材而言,也可說是少有匹敵,世紀冠軍果真當之無愧。
魯迅生在民初,卻已吸收了很多西方的小說技巧,但你不會覺得是在看翻譯小說,他已將其融入中國文學的脈絡中,甚至,我在<狂人日記>中還驚覺有魔幻寫實的成分,可是照理說魔幻寫實開始應用在小說並發揚光大時,魯迅早就去世了。我不喜歡硬套理論,但這足資證明魯迅的小說手法即使是到現代,依舊令人驚嘆。
嗯……越來越像在寫現文史考卷了,來引一段文字吧:
阿金姐卻並不以為伯夷叔齊的死掉,是和她有關係的。自然,她上山去開了幾句玩笑,是事實,不過這僅僅是推笑。那兩個傻瓜發脾氣,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實,不過並沒有死,倒招來了很大的運氣。
「老天爺的心腸是頂好的,」她說。「他看見他們的撒賴,快要餓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餵他們。您瞧,這不是頂好的福氣嗎?用不著種地,用不著砍柴,只要坐著,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裡來。可是賤骨頭不識抬舉,那老三,他叫什麼呀,得步進步,喝鹿奶還不夠了。他喝著鹿奶,心裡想,『這鹿有這麼胖,殺它來吃,味道一定是不壞的。』一面就慢慢的伸開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靈的東西,它已經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煙逃走了。老天爺也討厭他們的貪嘴,叫母鹿從此不要去。您瞧,他們還不只好餓死嗎?那裡是為了我的話,倒是為了自己的貪心,貪嘴呵!……」
聽到這故事的人們,臨末都深深的歎一口氣,不知怎的,連自己的肩膀也覺得輕鬆不少了。即使有時還會想起伯夷叔齊來,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見他們蹲在石壁下,正在張開白鬍子的大口,拚命的吃鹿肉。
摘自<采薇>‧《故事新編》
● 人生地圖
子齊在我的慫恿下,買了九把刀愛情系列中的《紅線》、《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等一個人咖啡》。其實九把刀的書中,我對愛情系列是最無感的了,或許跟我自己沒談過戀愛,很難有所共鳴有關。《等一個人咖啡》我也看得昏昏沉沉的,不過看到新版這麼漂亮,又看到子齊的評語難得不差後,又激起我重看的心。
挑了《紅線》回去重看,之前自然是在網路上看的,這次就看得仔細一些,連顯然是改版增添的部分都一一推敲出來(像什麼蕭敬騰就一定是後來加的)。看這類的小說,我居然還認真的解析衛星、菸之類的小東西的意義,不知道會不會太無聊,看來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從作品中看出深度來。
不過這篇小說的重點當然不是那些,重點還是在愛情與佔有之間的辨證,以及在愛情小說中難得十分平凡的主角,那不能說純粹,但十分真實的愛意。最後那一幕,即使看過一次了,這次看了震撼反而更大,我都要哭了!難道是受了伊柔的影響嗎?不過,有人說過,會感動是因為心中有愛,那也不是壞事吧?
唉唉!何時、何地、何人,會出現第一張人生地圖,讓我買下一處處的回憶呢?
● 可觸的鹹味
《老人與海》,海明威最富盛名的作品,除了我弟這種等級的之外,大概都聽過這本書吧?就連小時候不怎麼有見識的我,都看過簡短版。再看完整版之前我回憶一下,大概還記得大意:一個老人出海捕了條大魚,卻只帶隻巨型魚骨回來。
實際上呢?也差不到哪去。《老人與海》在人物、文筆、情節都精省到不能再省,稱得上是主要人物的,大概只有老人、孩子和大魚三個,場景絕大多數在渺茫無際的大海上,劇情也是單線進行,然而,小說的寓意就藏在看似簡單的文字之中。海明威寫作的「冰山理論」在此實踐到透徹。不過,這篇中篇小說卻不會流於說教或難以索解,反而老人的意志與動作,以及海水的氣味,都描寫得十分吸引人。西方眾多小說經典中,或許這是比較好入口的選擇。
這篇小說投射了人類與自然,既尊敬又敵對的矛盾情懷,老人並不去多想殺魚是否有罪,他只是懵懵懂懂的自知自己的位置,但他永遠對大自然展現的力量與美感到崇敬,他的心靈是十分純潔而高尚的,相較於不勞而獲的鯊魚們,孤身與大魚僵持,與鯊群搏鬥的老人,儘管他是那麼的老,那麼的不起眼,他的夢中卻駐紮著獅群,他的身影卻比誰都要巨大。
海明威的用字簡潔,我想哪天我該找原文版來看看。
奉上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2008年10月打大中盃時,學長送我的八本書中,洪範出版的《魯迅小說集》應該是當時的我最熟悉的了,不過我卻直到期末考前沒多久才開始讀,當然,畢竟是要考試了,那時候更有極其驚悚、可怕、嚇人,令人恐慌、戰慄的中國文學史在前,我不敢看課外書,又很想放鬆自己,最後就挑了這本,理由是:哎呀!反正現文史有一題是要考魯迅,當然要對魯迅的小說有一番了解啦!於是在考前,我讀完了《徬徨》和大部分的《祝福》,最近才又把後面的《故事新編》給看完。
即使是重讀一次<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名篇,或許畢竟大學一年半沒白活吧,彷彿和它們是第一次接觸,深感名篇果然名不虛傳,其他篇也都是篇篇精采,引人入勝。大部分人較熟的《吶喊》、《徬徨》就不用多介紹了,《故事新編》更改編神話掌故,毫不顧忌的古今攙在一起惡搞kuso,有趣中不乏深意。
魯迅的文采沒有很好,但也就是他的簡練,可以很快速的將事件交代清楚,將人物刻畫分明,甚至能用這般直截的語言,將可怖的氣氛、人心的轉折都表達的一清二楚。更厲害的是,他可是生存在清末民初,白話文剛剛開始普遍的時代,五四時期的白話文常常要不是失之過白而冗贅,要不就是歐化過頭而不成中文,但魯迅幾乎沒有這個毛病,在少少的三本短篇小說集子當中,建立了他獨具風味的語言格調,即使是到今天,也還是有許多作家未必在語言上達到這樣的水平。另外,魯迅是第一個寫正統的白話小說的,但他的作品即使放到今天,我覺得仍然不輸給白先勇、張愛玲等小說名家,甚至以他寫的題材而言,也可說是少有匹敵,世紀冠軍果真當之無愧。
魯迅生在民初,卻已吸收了很多西方的小說技巧,但你不會覺得是在看翻譯小說,他已將其融入中國文學的脈絡中,甚至,我在<狂人日記>中還驚覺有魔幻寫實的成分,可是照理說魔幻寫實開始應用在小說並發揚光大時,魯迅早就去世了。我不喜歡硬套理論,但這足資證明魯迅的小說手法即使是到現代,依舊令人驚嘆。
嗯……越來越像在寫現文史考卷了,來引一段文字吧:
阿金姐卻並不以為伯夷叔齊的死掉,是和她有關係的。自然,她上山去開了幾句玩笑,是事實,不過這僅僅是推笑。那兩個傻瓜發脾氣,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實,不過並沒有死,倒招來了很大的運氣。
「老天爺的心腸是頂好的,」她說。「他看見他們的撒賴,快要餓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餵他們。您瞧,這不是頂好的福氣嗎?用不著種地,用不著砍柴,只要坐著,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裡來。可是賤骨頭不識抬舉,那老三,他叫什麼呀,得步進步,喝鹿奶還不夠了。他喝著鹿奶,心裡想,『這鹿有這麼胖,殺它來吃,味道一定是不壞的。』一面就慢慢的伸開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靈的東西,它已經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煙逃走了。老天爺也討厭他們的貪嘴,叫母鹿從此不要去。您瞧,他們還不只好餓死嗎?那裡是為了我的話,倒是為了自己的貪心,貪嘴呵!……」
聽到這故事的人們,臨末都深深的歎一口氣,不知怎的,連自己的肩膀也覺得輕鬆不少了。即使有時還會想起伯夷叔齊來,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見他們蹲在石壁下,正在張開白鬍子的大口,拚命的吃鹿肉。
摘自<采薇>‧《故事新編》
● 人生地圖
子齊在我的慫恿下,買了九把刀愛情系列中的《紅線》、《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等一個人咖啡》。其實九把刀的書中,我對愛情系列是最無感的了,或許跟我自己沒談過戀愛,很難有所共鳴有關。《等一個人咖啡》我也看得昏昏沉沉的,不過看到新版這麼漂亮,又看到子齊的評語難得不差後,又激起我重看的心。
挑了《紅線》回去重看,之前自然是在網路上看的,這次就看得仔細一些,連顯然是改版增添的部分都一一推敲出來(像什麼蕭敬騰就一定是後來加的)。看這類的小說,我居然還認真的解析衛星、菸之類的小東西的意義,不知道會不會太無聊,看來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從作品中看出深度來。
不過這篇小說的重點當然不是那些,重點還是在愛情與佔有之間的辨證,以及在愛情小說中難得十分平凡的主角,那不能說純粹,但十分真實的愛意。最後那一幕,即使看過一次了,這次看了震撼反而更大,我都要哭了!難道是受了伊柔的影響嗎?不過,有人說過,會感動是因為心中有愛,那也不是壞事吧?
唉唉!何時、何地、何人,會出現第一張人生地圖,讓我買下一處處的回憶呢?
● 可觸的鹹味
《老人與海》,海明威最富盛名的作品,除了我弟這種等級的之外,大概都聽過這本書吧?就連小時候不怎麼有見識的我,都看過簡短版。再看完整版之前我回憶一下,大概還記得大意:一個老人出海捕了條大魚,卻只帶隻巨型魚骨回來。
實際上呢?也差不到哪去。《老人與海》在人物、文筆、情節都精省到不能再省,稱得上是主要人物的,大概只有老人、孩子和大魚三個,場景絕大多數在渺茫無際的大海上,劇情也是單線進行,然而,小說的寓意就藏在看似簡單的文字之中。海明威寫作的「冰山理論」在此實踐到透徹。不過,這篇中篇小說卻不會流於說教或難以索解,反而老人的意志與動作,以及海水的氣味,都描寫得十分吸引人。西方眾多小說經典中,或許這是比較好入口的選擇。
這篇小說投射了人類與自然,既尊敬又敵對的矛盾情懷,老人並不去多想殺魚是否有罪,他只是懵懵懂懂的自知自己的位置,但他永遠對大自然展現的力量與美感到崇敬,他的心靈是十分純潔而高尚的,相較於不勞而獲的鯊魚們,孤身與大魚僵持,與鯊群搏鬥的老人,儘管他是那麼的老,那麼的不起眼,他的夢中卻駐紮著獅群,他的身影卻比誰都要巨大。
海明威的用字簡潔,我想哪天我該找原文版來看看。
奉上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