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明斷案的包公神話,即使是年輕一代應該也很熟悉。小時候連續劇《包公案》中,那黑面額頭上的一彎弦月,彷彿象徵了黑暗世道中的正義之光。據說演員化妝時那彎弦月不能擺得太正,否則冤魂會找上門來訴冤呢!

  真實的包拯沒有那麼神,也沒判那麼多案,我們所知道的包公形象大多出自流傳民間的小說與戲劇。當中,包公是絕對不會判錯案的,即使惡人用盡心機來脫罪,要不是被他老人家額上的明月照出原形,就是被害者託夢留下字謎(相應於dying message,應該可說是dead message),包公解出暗號,鍘刀即落,人民額手稱慶,皆大歡喜。現實上顯然是沒多少明察秋毫的清官,因此包公故事特別流行,就好像我們喜歡看蝙蝠俠或超人在城市大樓間飛來飛去。

  就我所看到的包公故事,大概不會有人寫包公誤判,要不然包公都不包公了。雖然說在傳統小說中,作者就是老大,我說包公英明,犯人垃圾,大人說要鍘你就鍘你,誰還敢有第二句話?不過如果我們真的把包公案的每個事件都當真,在古代那種動不動就屈打成招的環境裡,即使包公再聰明再公正不阿,有可能沒有任何一起冤案嗎?難道就不會剛好有個同名同姓的人應了字謎,莫名其妙被正了法?

  很喜歡調侃戲謔的袁枚,《子不語》中剛好有一個「翻案」的公案故事:某個姓宋的縣令平常為人正直廉潔,以「包老」自命。有個王監生跟佃戶的妻子搞上了,覺得佃戶在家礙事,因而賄賂算命師告訴佃戶:「在家流年不利,你一定要遠遊他方才能免禍。」並借錢給佃戶,讓他出外貿易,三年都沒回來。這種偷情的事一向藏不住,村人都傳言這名佃戶早被王監生謀殺了。宋縣令一直想要替他申冤,有一天,在他車轎前起了一陣旋風,風從亦口井中竄出,差人打撈,撈出一具男子的腐屍。宋縣令找到屍體,便把王監生與佃戶妻子抓來嚴刑拷訊,他們也都招認謀害佃戶,後來都明刑正法。人民都稱之為「宋龍圖」,還演成戲本,沿村彈唱。

  一般的公案故事大概就到此結束,沒想到還有後話:又過了一年,佃戶丈夫竟然回來了。他看到戲臺上搬演王監生的醜事,才知道自己老婆已經冤死了,因而向省城控告宋縣令,最後宋縣令以故勘平人致死抵罪(故意拷打無辜平民致死),根據清代的法律,似乎是判處絞監候,意思是判處絞刑,等候實行,即使之後可能會減刑,一定也是非常重的罪責了。故事在一首歌中作結:「瞎說姦夫害本夫,真龍圖變假龍圖。寄言人世司民者,莫恃官清膽氣粗。」

  貪官可惡,我們很容易知道;清官也許不可惡,但更加可怕,因為不僅人民感恩戴德,覺得正義得到伸張,連他都不知道自己有可能會犯錯。反觀今日,我們看得到多少則關於冤案的深入報導?那些一意孤行錯斬誤判的人,又有付出多少代價?該付出多少代價,或許不容易有個共識,至少也該讓我們看見假龍圖的真面目吧?

  (20140601發表於路邊攤中國文學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