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融讓梨」一直被當作弟弟禮讓哥哥的典範,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怎麼重新看待「孔融讓梨」的故事呢?

  這則故事最早似乎是出自《後漢書.孔融傳》注引《融家傳》:「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荅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看來是把這故事當中的孔融視作奇特聰明的典範,要不然通常四歲的小孩誰管你讓不讓呢?跟哥哥搶不到玩具就大哭不止了吧!就原文來說,因為孔融每次都挑小的吃,當然不太可能是因為大顆的梨子被蟲蛀了這種理由,但也可以說,孔融可能是在作秀給大人看呀?當然,由於故事很短,現代的我們當然有更多想像空間可以發揮。

  很多人對孔融的印象因此就停留在讓梨好棒棒這回事上,但其實他還有更勁爆的發言,一樣是在《後漢書.孔融傳》:「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燦中,出則離矣。」在他看來,父親為何生孩子,我不太好意思直接解釋,就看看《百變星君》(就是周星馳後來會變身成牙膏和電鍋之類家具的那部電影)中,周星馳飾演的主角對他媽說的話吧:「生我是副作用,你還不是享受那些製造過程?」至於媽媽,在他看來就只是個裝著嬰兒的瓦缸罷了。在《三國志.崔琰傳》的裴松之注裡說法稍微不太一樣,說是如果爸爸才德不怎麼樣的話,飢荒發生時寧可去救其他人。見死不救就算了,更何況是刻意棄養?這種話在現在聽來都覺得刺耳,更何況是在還很講究孝道(至少表面功夫得做足)的東漢呢?曹操由於老是被孔融酸,本來就想弄死他,後來指使人告他一狀,最後將他處死,理由就包括這番話--當然,這番話也難保不是捏造的黑函。

  一個會讓哥哥吃大顆梨子的乖寶寶,與一個大喇喇講著父母與我有啥關係的狂人,有可能都是同一個人嗎?這不是反詰句,而是大家可以思考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