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在學校都跟著人家看電影,寒假待在家裡,選擇就自主多了。數量雖然不多,不過我對電影的品味似乎不像對文學那樣廣泛,很集中在「有深度的劇情片」(至於深度是啥,就是看起來很有深度嘛!)上,基本上光是我聽過而沒看過的好片大概就量夠而質具了。每部看的電影都寫當然不可能,所以我就只就裡頭非常優秀的作品,或包含的議題我很有感想的來下手,總之就是電影感想也等於網誌的意思。
● 我只是個中國人
小標題純粹取爽的。
新年期間,電視台不斷重播《葉問》、《葉問2》、《葉問前傳》。《葉問前傳》我沒看完,只是我弟轉到就看了一下,當然武打方面還是不錯,但劇情的大紕漏與演技的生嫩讓我無法忍受,所以也提不起勁把它看完。這部的導演跟前兩集不一樣,演員也不太一樣,沒想到會差那麼多。
西方的動作片不算是我的菜,但出於對武俠小說的熱愛,對東方的武俠動作片總有一分特殊的感情,即使長大後漸漸明瞭,不但電影上的對招都是套好的,現實上武術對決,也不可能像電影那般好看,但看到甄子丹如此迅速的詠春快打,仍是不禁熱血沸騰啊!《葉問》「打十個」當然是整部電影中最精采最令人亢奮的一幕,反倒是最後決戰,那位日本將軍好像三兩下就被打趴了。《葉問2》透過圓桌比武、擂台賽等場面,展演出更多別派武術與西洋拳擊,更顯豐富而精采緊湊。葉問的詠春拳路與其內斂溫厚又稜角分明的個性相當符合,不知實際上的葉問是否也是如此?武戲的成功,不端賴演員的工夫,我覺得導演與攝影的取角與捕捉更為重要,《葉問前傳》我就覺得武打方面不是說不好,而是許多鏡頭看了就是覺得不怎麼特別動人(不過葉準八十多歲了筋骨還如此勇健,倒是頗感奇特)。
好看的武戲必要有深刻的文戲作鋪墊。這兩集雖然一個仇日,一個抗洋,都不是新鮮的主題,或許也有投大陸市場所好的算盤在,然而導演操作得恰好在灑狗血的邊界,我是覺得不會令我反感,反而或許是由於台灣的特殊文化地位與自己對文史的關注的關係,還時常也覺得莫名感動。葉問最關心的仍是他的家人與朋友,抗日反洋並非他挺身而出的主要原因,或許是這樣的平凡,讓一般觀眾(包括我)很容易融入。像《風聲》本可以是緊張刺激的中國諜報片,偏偏在最後一段,為了迎合中共國慶,突然冒出共黨為中華民族存亡,不惜犧牲個人的崇高道理,在沒什麼鋪墊的情況下只覺得突兀。《葉問》最後打敗日本將軍,葉問打敗日本將軍之後,沒有勝利的喜悅,反倒面對歡欣鼓舞的群眾時,眼神是一片茫然,因為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太渺小,英雄的武術再強,也抵不過凡人開的一槍。《葉問2》中,葉問和大弟子講了一大串武德,他想了一下,答的是「我在想」,而不是「我知道了」,我覺得對人物與人性的掌握都十分細膩,頗堪玩味。
《葉問2》中,當葉問打敗西洋人後,又對著大眾闡發他的武術理想,頗像《霍元甲》中,「茶沒有高下之分,是人分出高下」的思考,當然這也很合葉問的個性,只是我不禁想,這樣希望大家互相尊重、大家一律平等的說法,若非由勝方葉問說出口,台下的人聽了會鼓掌叫好嗎?畢竟,勝者才有話語權呀!
● 太陽照樣升起
不用費心去想小標題,光是這部電影的名字本身就頗有意涵:太陽是光明的象徵,這名字與全片以隱然的陽剛氣息去鋪演一個混亂時代的方針很符合,而這「照樣」二字,又明說這「太陽」曾經墜落過,什麼時候呢?姜文算很好心的給我們標明了時代:整部電影以四個小節構成,一九七九年春、夏、秋和一九五八年春,對中共歷史稍有些了解就知道,這兩年分別是文革結束與大躍進開始,劫難的結束與開端。
從新片《讓子彈飛》認識了這位能演善導的導演,十分喜歡他兼具視覺、娛樂效果和深刻意蘊的風格,隨便找了一片,據說是不太好懂,但看介紹又頗吸引人,就開始欣賞了。
果然,先認識一個對胃口的導演,要選什麼電影就不太愁了。
這部電影用了大量的符號與象徵,這似乎是姜文的特色,以下連結這篇評論應該算是介紹得挺詳明的了,個人歷史根柢沒那麼好,這部分就讓別人說吧!
http://www.filmcritics.org.hk/%E9%9B%BB%E5%BD%B1%E8%A9%95%E8%AB%96/%E6%9C%83%E5%93%A1%E5%BD%B1%E8%A9%95/%E4%B8%80%E9%A6%96%E6%B5%AA%E6%BC%AB%E9%AD%94%E5%B9%BB%E7%9A%84%E7%94%9F%E4%B9%8B%E9%A0%8C%EF%BC%9A%E3%80%8A%E5%A4%AA%E9%99%BD%E7%85%A7%E5%B8%B8%E5%8D%87%E8%B5%B7%E3%80%8B
(連結那麼長一串是怎麼回事?)
大一下上過「中國大陸的政治與文學」通識,是透過閱讀小說、觀看電影來看大陸的歷史,自然因而知道文革更多少為人知的恐怖面,這部電影用許多瘋狂、無理的事件,要反映的便是當時的價值錯亂,當我們為裡頭情節的詭異與滑稽而失笑時,對照文革的荒謬竟是如此相近,如此我們情緒也就變得哭笑不得了。不過導演用這另類的方式表達文革,其實淡化了傷痕文學那種痛罵與哭號的色彩,或許能更給人省思,畢竟裡頭出現的瘋醒不分和肉慾橫流,又豈是文革獨有呢?
最後一幕,瘋媽把兒子產在鐵軌上。她跳下火車往火車來處跑,鐵軌一路延伸,竟然慢慢湧現出繽紛的花朵,她兒子就在花團錦簇之中哭著,非常魔幻的表現了生命的美麗,但對照「太陽」升起的時代,卻又正是大躍進的開始,生之初即是死之始。第三幕結尾,唐叔向瘋媽兒子開槍,生死未明,這時卻是文革結束的一年。再想到太陽,其實太陽也曾經因其崇高不滅,而被用來象徵毛澤東,如郭沫若就多次用太陽意象代表毛澤東,今舉一詩讓大家「見識」一下:
〈題毛主席在飛機中工作的攝影〉
- Mar 14 Mon 2011 12:44
電影閒話:葉問系列、陽光照常升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