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說:「別死。」

  好久了,這許多年過去,我一直在問:在那一切靜止之前;在最後一星光焰碎屑落地黯滅;在眾蛾閤翅大舉僵死;在最後一口氣鬆齒吐出側臥的血泊淺淺推出最靠近嘴角的一道漣紋……

 
  我說,別死。求求妳。


  引自頁110。

作者介紹:

  駱以軍,1967年生,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文藝創作組畢業,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所碩士。曾獲聯合文學巡迴文藝營創作獎小說獎首獎﹑全國大專青年文學獎小說獎, 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 出版著作則屢次受到聯合報《讀書人》年度十大好書﹑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中央日報﹑明日報十大好書的肯定。現專事寫作。著作有小說《紅字團》﹑《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妻夢狗》﹑《第三個舞者》﹑《月球姓氏》﹑《遣悲懷》﹑《遠方》, 及詩集《棄的故事》。






飄羽曰:

  看完後原本就想寫的,不過礙於自己限制的讀書時間,就延宕了快兩個禮拜。既然楚然學弟都說想看看我會寫些什麼,我又好久沒寫過文論了,就來說它一說。

  首先我還是要先幹譙一下王德威:有必要把原本就不是很容易懂的東西,又包裝得更讓人摸不清嗎?什麼慾望迷魅死亡的嘉年華淫猥華麗的哀傷看起來是很精美啦,可是能把你想要表達的表達得更清楚嗎?更別說一定得套點西方理論名詞才過癮這種事了。今天芳汶老師恰巧也論及近來中國、台灣研究的崇洋弊病,實在心有戚戚焉。

  這本是我接觸駱以軍的第一站。選擇以此書當入門磚其實有點奇怪,因為它在「形式」上是以駱以軍寫給已故作家邱妙津的書信為骨架搭建而成,而我只對邱妙津的生平略有所知,《蒙馬特遺書》更是隻字未觀,不過,看到學弟在部落格回應他人時大推這本,碰巧子齊家又有這本,順理成章的抓來仔細品讀一番。

  真的是仔細品讀,因為這本頁數四百初的書,足足耗了我一個禮拜,這嚴重拖慢我看圖書館借的書的速度,差點害我來不及還。當然,這樣的消耗是值得的。

  這部小說並不遵守起承轉合的小說情節走勢(不過,還是有呼應的精心設計),對看慣傳統小說的人會有點挑戰,但就我而言,攻略上並不會太難,只是要花點心思。文句拖得落落長這個特色也是延長閱讀時間的重要原因,不過,其實並不如想像中難讀,
甚至這些拼湊他醞釀的思考的情節圖樣,很多都非常特別有趣,閱讀它與他,是非常不一樣的幽祕探險。

  相信在看完書前王德威的評序與書後黃錦樹的論文後,儘管前者實在很難讀,再加以思考,應該能大致捕捉到作者的方向(就用不著執著某些情節的功能何在了,作者很可能只是純粹想到就拉雜進來)。用比較好懂的話來闡釋,可以說這個故事是哀悼、恐懼生命的流逝,以及過去的不可保留。作者意識到所謂回憶不過是美好的編造,世界的處處不貞不潔是如此不堪時,於是便以邱妙津之死為磚,引出這迷離模糊、慾望軟黏流淌卻格外真實的晶玉。

  書中第一人稱的我,到底能不能全盤當作駱以軍本人呢?在後現代小說(姑且不精確分類、定義,只是方便稱呼)中,其實追究這個毫無意義,而且也困難重重,不如就自在的當它是數則交錯斑斕的燦爛篇章吧!據子齊轉述駱以軍的演講,「黃色的房間」一章竟是真有其事,真讓我大吃一驚。

  總之,不要帶有任何預設觀點去看這本書,慢慢展頁,會得到很多不可言說的,所謂問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