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著作選讀」課上到《楚辭》部分,陳世驤的名篇〈論時:屈賦發微〉,想到第一次讀這篇,知道這位知名學者,是大三時,修同樣是棟樑老師開的楚辭課。陳世驤認為,屈原是第一個創造「詩的時間」的詩人,上課時,也不免想到時間,自己竟已碩二,已經淺淺躡入學術領域的門檻。前一陣子整理給芳汶老師看的個人網誌選輯,看到我與子齊在大二時便總互相打氣:我們以後要一起上研究所……如何如何,沒想到恍恍惚惚也就碩二了,正要煩惱學位論文要做什麼題目了。至今,我仍時常沒有什麼研究所學長的自覺,認真細數系籃大一跟自己相差的屆數才覺得驚訝,也許我慢慢可以體會到,大我起碼十屆的振宏學長,前些年在系隊是什麼樣的感受吧?

  一個十月,恰好有兩個周末,在臺大與政大的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報告論文,算是達成畢業標準的其中一項,也是讓我相信自己能在學術路上繼續走下去的重要肯定。相較於籃球、寫作這類從大一到現在沒有休止,但也沒什麼特別成就的事物,學術研究恐怕是我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穫,甚至猶有過之的美好天地了,至少在研究生階段,還不太計較什麼比較有研究價值、什麼是站在學術潮流尖端的時候,寫得有個樣子出來,老師與學長姐便會不吝給予掌聲了。兩場研討會的評論人都非常用心的評點我的論文,指出其中關鍵的錯誤,也沒一刀將我斃命,都願意給我十分溫暖的肯認。我不是一個堅強到無需任何支持的強者,無法孤寂的走一條看不見出口光芒的道路,能夠有學術研究這條路供我選擇,絕對要深深感謝身邊的人的看顧。

  當然,耗費心力思索這些看不出有何實用價值的古代文獻,也不免常常是孤獨的,甚至,以現今的學術人力市場而言,恐怕也絕非一條康莊大道。聽振宏學長說,有個臺大博班畢業的學長,三四年了還未找到一個正式教職,已經三十多歲了還不能有個穩定工作,這是現今中文學界年輕一輩所需面對的嚴峻挑戰,與悲哀。我自認不是很有才華的研究者,符合自己性格的研究方法也許更是不怎麼符合時勢所趨,所謂「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沒什麼後路的我不免要有後顧之憂。

  但,還能怎麼辦呢?頭都洗了一半了,而且還覺得溫熱的水中那指壓按摩是多麼令人放鬆,似乎也只能繼續下去--至少,現在還不到後悔的時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