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麵包的香氣
絕對可驚可怕個人實在不知有何可喜之處的聲韻學,對我們這屆大多數人而言,總算是結束了。
只說「大多數人」而非全部,當然是因為有些人立志要考中文所,起碼還得和聲韻學廝殺近一年。
要想些理由替聲韻學身為必修的必要性護航,比想些論據消滅它在必修的位置困難多了。韻珊老師雖然總是會用莫名而來的笑話趣聞作開場白,上課內容也兼具紮實和流暢,但我實在久不在國高中,不再能適應極似補習班專攻的科目,而且上課時間又接在系籃練球之後,第一節課一半過去,我的魂魄也走了七成了。身為一個據說是要研究古典文學的未來研究者,居然不是為了考試就根本不想碰它,真可說是好逸惡勞的了。
然而,現在回想剛過去的一學年,若沒聽到韻珊老師的課,也是會覺得很可惜的吧!
到了大三,見識長了,看待事物的標準也更高了(不過眼高總比手高容易得多),老師上課要能同時讓我感佩又深覺觸動的,實在也不多了。不再是那種會覺得老師說的都是好的、對的,聽了就算不解,也只能埋在心裡的天真年紀了。不過,韻珊老師卻能在令人或煩躁或昏睡的聲韻教學之外,深深感動我兩次。
第一次在網誌上寫過了:http://www.wretch.cc/blog/a147182131/34126662
第二次(會不會也是最後一次呢),是在最後一堂課。老師不顧眾生/聲哀嚎,最後一堂加上半節的補課,總算在下課前十幾分鐘瘋狂趕完上古音,卻似乎早有所預備,在這最後的時光裡,開始訴說她心目中的文學是什麼。她說,文學到底有沒有用呢?或許沒有,或許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對她而言,實用的東西就像是麵包,文學就像是麵包上的香氣,如呼吸之必要、飲食之必要、行住坐臥之必要……
於理於我,這些話可能稱不上什麼高論,對無意嗅聞香氣,飽餐即可的人而言,更不可能產生任何感覺,我也不是要在此論述文學何以存在何以崇高的種種理由,我只覺得那是一番懇摯的告白、信仰的宣言,而這些話卻是出於一個聲韻學學者的口中,發自一個甚至根本是外聘、只會與我們相處一年的老師的內心。
當然,下課時間將至,不免有些窸窸窣窣的收拾聲,我仍願意相信,聽見那顆躍動的心的,不會只有少數。
今天收到逢源老師寄給大家的祝福信,一時有感,故追記之(雖然因為我同時有修左傳課,發現有好些句子都一樣……)。
● 河已渡
應該是考思想史的前一晚吧?跟輕痰等人一起吃飯,才得知國科會研究計畫的結果已經出來了,輕痰中只有柏言上榜,楚然、熊都落馬。「氓哥你趕快去查啦」之聲不絕於耳,當下也沒有很急著想知道。
吃完飯,熊陪我到圖書館檢索室去查,大概是想見證吧?我還因為太久沒登入,完全忘記密碼,得一直翻學校信箱。
結果是上了。
「氓哥你上了耶!」熊雙臂環著我的脖子不停搖晃著,不知道他是為我高興,還是其實想勒殺我。
一時間想的倒不是之後要怎麼進行研究之類的重大問題,而是:怎麼會?
怎麼我會有?
怎麼你們會沒有?
當初對於要不要申請研究計畫,由於要考慮準備研究所考試的時間,加上能力尚淺,也是有些狐疑,但還是去詢問芳汶老師願不願意擔任我的指導老師。老師起初自謙能力不足,而且也沒指導過,但在我無賴的煽情信件攻勢下,她回了一封信:「公竟渡河」。
老師雖然也忙,與指導偉軒的老師相比(到底該怎稱呼他才不會奇怪又不失禮貌?),仍撥冗替我留心相關資料,甚至還買了些書借我參閱。是老師的承諾,我才有了自信能發光的勇氣。即使越是查資料,越覺得自己所學所知根本不足以支持我對論題的想法,仍坦然的以自己的思考與聯想填補缺口。
開學後兩周之內,我急忙趕出計畫,自覺漏洞頗多,滿需要老師指正的,但在這關鍵一刻,芳汶老師終於因別的因素而身心交疲,提議將我轉借給偉倫老師。去情詩課課堂上見她,她滿臉愧歉,我更是覺得羞慚:我自以為是什麼人呢?我仍是笑著對她說:「沒有老師,也不會有這份研究計畫了。」然而,沒有芳汶老師陪我走完這段路,始終都是遺憾。我一直記得她不得不將我轉走的信的標題:「河難渡」。
由於時間緊迫,偉倫老師那時在大陸也要發表論文,也沒時間看完研究計畫,又加上我自己對截止時間的疏忽,連教師初評意見都是偉倫老師趕寫出來的,再加上某些個人的粗疏和愚蠢,總之這份研究計畫的完成說不上順利,雖然是完成了,證明自己能力的同時,又多了不少質疑的問號。
還是說說內容吧(沒興趣的可以跳過)!我的研究計畫標題是「陶淵明詩歌的張力美學──以〈飲酒〉二十首為中心」,敢用「張力美學」這種半瞎扯的偽名詞,摘要如下:
本研究計畫以〈飲酒〉二十首為中心,探討陶淵明詩歌的張力美學。考察此組詩的創作背景,可知陶淵明處在出處進退的矛盾思考中,故此組詩充滿正反對諍的詞語,隱性的張力聯繫各篇,因而取此組詩作為以小見大、一探陶詩真實面貌的對象。接著,我們探討此組詩張力之產生與其語詞運用的關係,試圖找出陶詩平淡而濃縮的語言對張力的產生有何幫助,又造成何種特點。進而,討論於焉而生的張力的特質與藝術性,又何以能夠動人於無形。最後,探討陶淵明「悠然見南山」(其五)的境界與矛盾思考之間產生的另類張力,探討此張力與矛盾中的張力的差異,並與和陶淵明時代相近、題材亦類似的組詩相比較,以得出陶淵明在此組詩中表現的張力美學的獨特之處,以及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本研究計畫預計同時採用外緣的作者研究與文本探討,以前者補充、支持後者。除閱讀原典和歷代評論外,為了更加確立「張力」一詞的內涵,將引進東西方有關論述作比較,以求能達一圓融而確切的看法。陶詩研究汗牛充棟,期許能藉由比較不一樣的視角,走出研究陶詩的新道路。
其實就算當初就有意識到能力不足的問題,所以想辦法將探討目標限在〈飲酒〉組詩裡,但半年後回顧,內容還是相當龐雜啊!更何況,「隱性的張力」、「張力的特質與藝術性」都是看起來很強大,但實際上根本很難把握,我缺乏西方文論、文藝心理學等學門的訓練,研究計畫寫得就有點虛浮,更何況是真要說點東西出來。驚人的是,我在研究動機和文獻回顧裡,大概是為了掩飾還找不到什麼資料可用的窘境,竟表現出力排諸家的氣魄:
傳統對陶詩的文學批評,如上所引的文句,許多直到今天仍是難以動搖的觀點,影響深遠,然而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有時缺乏較精確的評判用詞,偶爾不免有印象式批評之嫌,令人初看懵懵懂懂,連解詩之論都難以通曉,遑論原詩之精微。陶詩本身簡淡質樸,其極高明之處本就難以指明,故近乎「以詩解詩」的評論方式更是不可免被大量使用。這使得有關陶詩藝術價值的評論與研究雖多,現代研究、品析陶詩之作更是汗牛充棟,然而,當中能不只是重複前人所言、空言「高」、「古」、「淡」、「真」,而能有細密的分析並不失宏觀審視(按:句法冗長,應該改成「而能兼具細密分析與宏觀審視」,而且整組句明顯西化語法),並不是易事。我雖年輕而缺少人生經歷,或許仍未能充分體認陶詩之精深,但已對陶詩外貌上極其平淡,卻又能使人低迴不已的魅力而感到驚奇。陶詩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學研究的熱點,要在學識心靈皆深廣過我的眾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後仍能稍有獨到之見,無疑是極其困難的事,然而出於對陶詩之獨特魅力的強烈好奇,仍起了想紹古搜今、徹底研究陶詩具體的藝術魅力何在的念頭。
寫研究計畫可以寫得像網誌一樣,也可說是曠古絕今了。
看題目即可知,我試圖在傳統中發掘出新東西,面對的既是陶淵明這座前人多番探勘,也有深入成就的寶山,要想再有新意當然更不容易,但這是我現在,乃至於以後學術、創作的傾向。研究計畫這回事我沒到處跟人要來看,畢竟我這張嘴口無遮攔,可能會發出苛刻的評論,但就我看過楚然和熊的而言,他們論點的創發程度一定在我之上,也都有高人指點(棟樑老師和桂惠老師),只能說是未經經典化認證的當代題材,相形之下就比較吃虧了。
說實在的,每次在我得到覺得本來沒資格得到的東西,而別人卻只能在身旁拍手恭喜時,我都會冒出跟柏言一樣的想法:「你們欸!你們是那麼努力也那麼聰明的人欸!」閱讀某些人的報告,比如柏言,比如璋哥,總可以看到奇異的想法用種種奇異的方式、援引許多奇異的理論被組織、論證,儘管不時會指點哪裡好像有問題,其實也只是吹毛求疵罷了,那主體力量的堅實不是現在的我使得出來的。因而,我始終不覺得自己拿到了什麼而別人沒有,就代表我真的超越了誰,那常常只是運氣的一臂之力相助而已……說這種話當然會招人討厭,只是這的確是我的真實想法。
這次楚辭報告,棟樑老師給楚然超高分,還批注:「我看到你的未來」,我的確也看到光明的前途在他們前面開展,我所能做的,就是加緊鞭策自己,趕不上或許是註定的,但至少還能跟隨他們的飆塵,可以有「疑義相與析」的資格吧!
喔對了,得知國科會申請通過後,除了寄信給偉倫老師外,當然也寫信給芳汶老師,標題是:「河已渡」。
但我知道,渡河之後的路還很長呢!
- Jun 30 Thu 2011 10:58
河已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