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電影看得不多,大概只有電視重播,或是老師上課放給大家看,我才會跟著看。

  電影院那就更不用說了,我仍記得唯一一次去電影院,是嬸嬸帶一群小孩去的,那時大家投票決定要看《一零一忠狗二》,結果是我現在已經忘記它在演什麼了。那也是我至今最後一次去電影院。

  由於身邊不少人酷嗜電影,我不得不感到焦慮,總覺得自己在故步自封。好吧,就算沒有錢可以去電影院,租個片也不過就是少吃點零食而已吧!希望我在之後能多多少少看點電影,不僅是多一種娛樂,或許也能增進我的創作能量。

  《艋舺》對電影細膩度要求較高的人而言,未必是部好片,ptt更對它極端仇視,我還是以這篇作為電影評論的起點。原因倒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的音樂製作人是我的偶像陳珊妮,而是這部電影真正的核心價值,滿打動我的心,也很適宜作一個起步。

  這部電影被人最詬病者,就是以鳳小岳、阮經天、趙又廷這三位被定位在青春偶像的年輕演員,去飾演理應很有台味的黑道混混,這三人雖然成功吸取票房,同時也吸引了眾鄉民眼紅名人的明槍暗箭。持平來說,這三人的台語的口音除了阮經天勉強及格外,其他兩位的台語恐怕比我還差,更別說國台語交雜是多麼奇怪。其實,十幾年前的高中生,也未必都以台語為母語了,或許還有原諒空間。以演技而言,阮經天不用說是年輕一脈中最出色的,動作迅猛狠辣,眼神能十分陰摯,看志龍時又能體現複雜的心緒變化;趙又廷常被詬病演不好,然而我認為蚊子這個角色本來一直都是不確定的,他只是為了尋求認同而加入太子幫,骨子裡不可能是黑道;鳳小岳那句「你為什麼要逼我啊」成為大家模仿的對象,當然他是很稱職的演出這個角色外強中乾的本質,可是我總覺得「表情做作,略嫌浮誇」。雖然有人會認為,找演鄉土劇的年輕演員比較會演,可是連這三人要扮高中生都有些勉強,遑論鄉土劇演員,論扮相,也無法和這部電影的主軸配合到最好,我想這份選角絕不能單純視為為票房打算而已。

  那麼,這部電影真正要說的故事是什麼呢?較為認真的影評皆有觸及,我以為這是篇成長的故事。它的重點絕非艋舺是個多麼可怕的罪惡之都,絕非打打殺殺的暴力與片中之後的陰謀算計。我總感覺這部電影的基調是在追緬已逝去的青春年華。看看他們一鏡到底的那次打鬥,襯上的卻是悠揚的弦樂;蚊子與小凝在那聽了一夜的耳機該做的事都沒做,實在浪漫到不可思議;最後一幕蚊子倒地(也不知死了沒),飄散的血花竟化為明信片上的點點櫻花,處處都在極其現實血腥的場景,抹上幾蕊浪漫的色彩。太子幫一開始的結義、打架,充滿了純真的互信和無聊的發洩,全片中他們的打架與被打,常常透過在巷子裡不斷奔跑來顯現,這種動作在我看來是很青春熱血,卻也是窮極無聊下的紓放。「意義是啥小?」的確,他們那時還沒能力思考意義,只覺得義氣揮霍不盡。從他們被帶上山上訓練的那一天起,風起雲湧的成人世界才一步步向他們揭示當中的可怖。

  和尚是當中最早成人化的,他預見艋舺本土幫必定不敵外省幫的船堅炮利,因而選擇與文謙合作,消滅本土幫的大老,而其最終目的未必然是報復Geta卸掉自己父親手臂之仇,而就像他對志龍說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為了讓艋舺安穩,為了讓志龍能安全接下這份產業。即使他比同年紀的任何人都還能看清局勢,他的內心畢竟還有那麼一絲純真的意念,畢竟他選擇背叛,也是出自於這份純真的意念,因而在最後蚊子伸出手來時,他的決定是擁抱而非出手。有人會批評,為何蚊子口口聲聲義氣義氣,最後還是捅了和尚一鑽,我只能說他們把人性想得太單一了,我覺得儘管最後他們倆辯證的對話可能失之繁冗,但那份迷亂而瘋狂的情緒我覺得塑造得很好。蚊子刺殺成功的那一瞬,他的心情是開心的嗎?是後悔的嗎?我們無從得知,想必很難找出可供指明的情緒名詞。最不能面對現實的當推志龍,太子不過是虛假的外殼,包藏的是不願長大躲起來最好沒人發現的脆弱心靈。沒想到最後補刀的也是他,然而他的怯懦,不會因幹掉他曾經的得力助手與想像中的頭號敵人而有任何改變。他只能不斷的逃、逃,直到現實鋪天蓋地的將他網住。

  宏觀來看,本土幫與外省幫的衝突,也可看作是成長小說的變形。外省幫用槍,本土幫斥之為下等;外省幫擁有賺更多的行業(不外乎軍火和毒品),本土幫只想一如往常。本土幫上層不願合作,那只有遭到外省幫暴力毀滅的下場。Geta顯然是蚊子自認失怙情況下的「代父」,也是美好價值的象徵堡壘,所以蚊子常常買帶他進太子幫的雞腿給他吃,蚊子在她死時會哭得像死了老爸似的,還願意代志龍拿神主牌,也就可以理解了。諷刺的是,Geta最討厭用槍,然而他空手打死了四個殺手,卻還是死在和尚的槍下,這是不是說,過去的價值終將被現代所沖刷殆盡?鈕承澤飾演的灰狼,大多數人砲轟他不像個黑道,事實上他本來就不該像個流氓,日後要搶油水靠的不再是械鬥蠻勇,而是不見血的商戰。Geta還沒死前,感覺一般市井小民還挺擁護這股領導勢力的,大約是因為同鄉,而且也沒太大的壓迫,外省幫一入侵,是否會以龐大的經濟實力消滅不合時宜的傳統產業呢?顯然導演是悲觀的。

  其實這部電影雖然取景於艋舺,但實際上沒有太多聯繫,還有很多地方被抓出與「事實」不合,我想鈕承則取眼的點應不在拍出一個很寫實的黑幫電影。片末刻意點出艋舺在平埔族的原意是「小船」,我想,這部電影所說的故事就像是一條船,將太子幫從青年擺渡到成年(有許多人中途溺斃),將艋舺從過去引領到現代……他要說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浮浮沉沉的船上,發生的悲喜劇。  

  我覺得這部電影細節上雖然說不上完美(畢竟台灣的拍攝資金……),但的確算是有內容,也有好看度的佳作,至於會將其貶得一文不值的酸民,我想他們是把自己的「應該」放諸四海皆準了。底下有一個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切中了他們的問題:

  在英國的一列火車上面,兩位旅客互相交談。
                                                                               
  其中一位問:『對不起,先生,請問您在您頭上行李架上的奇怪的包包是什麼東西?』

  『喔,這個呀,這是一個MacGuffin。』

  『是作什麼用呢?』

  『目的是為了設陷阱補抓一些蘇格蘭高原的獅子。』

  『啊?但是蘇格蘭高原沒有獅子呀!』

  『喔,那就沒有MacGuffin了。』
                                                                               
  所以你看,一個MacGuffin即什麼都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十分秋悟 的頭像
    十分秋悟

    留得枯荷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