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跟我共傘

山環

 


  
身在水泥叢林,卻還能左擁右抱山光水色,實在是一件幸事。對五光十色,其實灰暗虛無的都市生活感到厭煩時,有翡翠的瑩綠,更有柳條的柔順的指南山色,最能安人心弦。 
 

  偶爾我會不搭校內公車,取徑楓香步道。雖然現在楓樹的葉最多只有枯黃,還不至於咳血,然而走時步道所發出的木頭吱吱聲,也滿有妙趣的。
 

  學校體檢那天,我排得很前面,所以早上九點便結束了,離下午的迎新還有一段時間,閒著沒事,便自己一人從百年樓後的行健道爬到樟山寺。沿路有一堆不認得的植物、昆蟲不用說,我記得走到一半,我還聞到一股淡雅別緻,有點像花香的自然香氣,但我四處尋找都找不到來源,大概過了十分鐘才慢慢淡去,至今仍是個不解的謎。 


水繞
 
 

  景美的醉夢溪,一向是政大最令人夢醉的美景。 


  曾聽老師說,最好有一對小情侶,在微醺未醉之際,攜手步於醉夢溪畔,那時再清醒的人都會醉了,何況是早已醉入愛河的戀人?


  「對酒不覺瞑,落花盈我身。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雖然還無佳人,李白<自遣>的心境偶爾還是能走到的。 


  醉夢湖的規模和台大的醉月湖相比,自然是遠遠不如;至於幽靜程度,鴿鳥遍地啄食的醉月湖又比不上醉夢湖了。醉夢湖與其說是湖,不如說是池,「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於此引用最貼切了。 


  小巧的在季陶樓後自賞的醉夢湖,常是文人筆下五采的源頭活水。畢竟,文人的心本幽靜,性情更如孤芳。

夜光 

  政大路燈的顏色我覺得選的很好,昏黃而不刺眼,雖不如日光燈般光亮,卻更讓人看了覺得溫暖窩心。最近已入冬天,天暗得特別快,燈也亮得特別早。上完第八節從道藩樓出來,就能看到楓香步道上一長龍的橘黃燈火,此時走在步道上,和早上又是不一樣的氛圍。 


  河堤是傳說中最多情侶幽會的場所,由於我偶爾晚上會在河堤旁的籃球場練球,見證這傳說的機會不少。堤上的燈不多,顏色依舊昏黃,有照沒有明。我想何提之所以為政大幽會談情勝地,不是因為眼前有一帶銀波(因為再明澈的河水也不如情人的眼波),而是因為她的不明,才吸引一對對情侶來品嘗這種朦朧的美吧? 


  綜合院館、計算機中心前的一片草地,也是情人共話心事的好地方。儘管周圍人跡並不少,但有樹木義務幫忙掩護,沒特別去巡訪的人不容易注意到有人在裡面。若要更保險,那裡有一排月形的月洞,燈光如有年紀的燈籠般昏暗,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除了涼椅外,那裡甚至還有鞦韆,搖啊搖啊,兩人間的情意變得更加均勻濃郁了……

雨下

  政大可說是座雨城,十天有八天都在下雨,以我的體育課為例,至今只有三次是在籃球場,而不是雨棚下上課。要不然,天空總有一層或薄或厚的黑,雖然不令人喘不過氣,但總希望陰雲能多讓點空間給陽光進駐。

  有一天,我在公車上讀余光中的抒情名篇<聽聽那冷雨>,就這麼巧,一下車便發覺不大不小的雨正下著,我便撐起雨傘,打算去圖書館看書殺時間。

  時間很早,才七點多,圖書館都還沒開。我一邊走,一邊靜聽雨打在傘上的逼剝聲。自然,是一個人。

  一個人撐傘獨步,雖然傘不是紙傘,人不是古人,仍覺得自己已走入吳道子的畫中。

  可是,這樣的意境是很遼敻幽絕沒錯,但我總不太習慣。

  我想要,在我抓著背包蓋住頭時,能有個人,持傘如桂枝,笑容青青的走來。打開門扉,用熱力蒸發我的顫抖。

  我想要,有個-不必天下寒士-人在雨中哆嗦時,我能大方的讓開傘下的位子,讓我們一起,將淒淒風雨阻絕在小亭之外。

  誰願與我共傘?

  我願與誰共傘?


後記

  由於本人懶惰,原本有照片,不能直接貼上就懶得上傳了,反正照片才五張,沒拍得多好,也不是重點。

  這是大一國文的第二份作業,很幸運的被老師拿出來介紹,很幸運的拿到A。依照我完全不像文青的文筆而言,描寫山水能拿到這樣的成績,只能說運氣很好。

  標題很賤的偷用了古龍一生的散文結集<誰來跟我乾杯>;子雅學弟十成一眼就可以看穿,最後一段我很賤的化用了余光中的詩。

  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我刻意將重點擺在人事,也就是我自己身上。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將風景營造得很淡遠,像水墨畫,焉知其實是因為我手頭根本沒半滴彩色顏料可用?

  看起來,我在最後一部份才點出題目,其實,我一直都在作伏線,如:

  便自己一人從百年樓後的行健道爬到樟山寺……

  雖然還無佳人,李白<自遣>的心境偶爾還是能走到的。

  探訪校園的途中,我一直都是一個人。

  之前讀張說的一首詩,說「若使巢由同此意,不將蘿薜易簪纓」我詩選的作業,也就是讀後札記直寫:聽他在放屁。山水不過是一種開解心情的鎮定劑,能把症狀壓住,不代表病不存在。

  啊!磨合期就是如此嗎?

  或許,多投身在學業與活動中,很快就會過去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十分秋悟 的頭像
    十分秋悟

    留得枯荷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