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雜記系列的第十八篇,我看不用到大學畢業,就可以結集成書了。


  之前聽說這次「心景探險隊」很受歡迎,大家都搶著報,還想說我應該沒機會了,因此我也只是抱著應付了事的心態填報名表,沒想到居然上了,好在週末沒什麼事,只是累得我兩天假日還要早上六點就起床,加上前面的星期五和今天的星期一,我等於四天都在做有蟲吃的鳥兒。

  第一堂課的講師是陳克華老師,我只知道他似乎是詩人,沒想到他也寫散文,畢竟詩人總愛搶散文這塊大餅,對他們這些右撇子而言,多練隻左手並不算難。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他竟能在我們面前承認他是同志,我不相信這件事大家早就知道;就算大家真的都知道,是我自己太孤陋寡聞好了,能當眾侃侃而談,絕不是件簡單的事。我很佩服他,真的。

  下午的講師是學識淵博又很幽默的林淑英老師,她帶的活動正是本次活動的主題:遊逛政大校園。原本課表是規劃兩個小時,但老師實在太熱情了,又帶我們多繞了幾條路,結果我們又多逛了兩小時,直到五點半才回到藝文中心,但大家都覺得很值得,只因我們平日實在太少親近山水,回歸自然的欲望,正像讓鮭魚迴遊的荷爾蒙。

  在這趟四小時的踏青中,我雖與團隊若即若離,但感觸並不少。

  我並不常駐足欣賞自然,尤其是以前,除了校外教學外,我幾乎從未出外遊賞過,這當然和家裡較保守的風氣有關,也不排除是因被這樣的牢籠所圈養而自甘墮落的惡性循環所致。第一次對自然有較深的接觸,絕不是走馬看花的校外不知道能學到什麼的鬼教學,而是從前在樹中,跟著導師巡遊雖然設施簡陋,卻自有一派風景的樹中校園:

  我們圍在校樹桃花心木下欣賞旋轉而下的落葉;優雅的女同學收集落櫻放到小陶盆裡供養、賞玩;我們跟著老師的手指,觀賞除了杜鵑花之外都不太認得的花花草草,深吸他們釋放的活力,還曾經驚奇於白千層樹皮之薄脆而樂此不疲的剝它……

  到指南宮前的日式燈亭,我驚覺每隻燈柱的年代都被水泥強霸的掩蓋掉兩個字,只餘自以為人家不知道是何時的「十三年」。試問,把「昭和」給抹掉,抹得掉台灣曾被日本殖民過的歷史嗎?這種鴕鳥式的思維,不只早年的國民黨政府有,即使現在,不肯正視歷史長卷中的汙損、裂痕的人又少得了嗎?

  從指南宮下山,是一群殷實的舊房屋,甚至還有極鄉下的米店。擁擠卻總是急著擠過人群的台北市,如今還能保有這種地方、這種生活模式,真的很不容易。嗅到某些家庭從門縫窗間傳出的氣味,我突然有想哭的衝動:這種味道,和當年她家的味道,好像啊!

  隔天,我們每個人都要交一篇個人作品,還要為自己那組的新詩接龍貢獻,我的作品到時貼了便知是多麼的拙劣,雖然因為通車勞頓,本來就沒很花苦心就是了。

  個人作品的評選的方式是每個人不記名的投票,分文采和攝影。我原想自己貼自己的,但想想這樣未免太垃圾,還是很認真的看每個人的作品。我看到<苦楝>一文時,馬上就被其中放出的那股哀而不傷的氣息給勾住了,我才看了第一段,就開始在撕文采類的貼紙,那時上頭還只有一張貼紙,但我很有自信的預估這篇將是人氣王。這篇文章拿下第一名是我早就猜想到的,沒猜到的是作者,庭妮真是深藏不露啊!當然這篇文章情感面的表達深度仍有修的空間,但能在短短一晚間寫出,的確是不容易。

  
  我這人一向沒什麼企圖心,我喜歡打籃球,卻總沒辦法下定決心天天練基本動作;我喜歡唱歌,卻懶得計較唱出的每個音是否完全符合音準;我喜歡文學,愛閱讀文章,也愛創作,至於文學的藝術高度?我似乎沒特別在致力,尤其是在文字的鍛造上,很明顯的絕不如眾多中文系的正牌文青。

  為何?因為我對籃球、唱歌、文學的想法都一樣:「游於藝」。重點在於我能從中得到快樂,得到心靈的抒發,所以我覺得我的創作只要能完整的表達出我的想法與心情即可,至於論點有沒有和人家重複?能不能引起共鳴?思考夠不夠周延、深入?這些是別人該評斷我的,我沒特別去想。

  所以我常說,我的文章絕不適合拿去參加比賽,因為我的文采不夠繽紛,題材既不寬,亦不夠深,寫給自己自爽一番可以,比賽就不是我能涉足的神之領域了。當然,只要是不用花錢的比賽,投稿去玩一下也無妨。


  明天系卡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十分秋悟 的頭像
    十分秋悟

    留得枯荷

    十分秋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